《后汉书·班超传》记载:“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王之涣最后一句写边关苦寒,其实包含着边关将士无限的乡思离情。
但诗人由《杨柳枝》又自然地引出了春风,杨柳吐绿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从联想意义上的《杨柳词》到有喻指含义的春风,诗意不仅没有中断,读来反而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连贯性很强。
这样的写法着实让人惊叹,既表明了“春风”和“玉门关”之间的关系,又回应了上句“何须怨”的原因。读到此处,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歌的最后一句才是全诗的焦点,这也照应了诗歌的主题《凉州词》。
从诗人步步为营、逐层深入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句是对塞外雄壮、苍凉景色的描写,次句是对孤城的描写,第三句羌笛的引入,塞外守边将士的乡思离情渐渐地充盈着诗境空间。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边关将士想要折一枝杨柳,这个美好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这让人情何以堪。
边关将士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抱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人剪取了一个极具边关生活的场景,看似是对景物的描写,其实这正是以景抒情的写法,诗人的思想世界与内心活动都融汇在这一句中。幽怨的声声羌笛,是悲切的,也是壮美的,但是人们透过诗意,更多的体会却是壮美。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关将即使士在难以自禁的乡愁与思念中,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的责任,这份职责足以让他们欣慰。
王之涣的《凉州词》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情调虽然悲切,但不是壮美,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打动着人心,人们也一直在传颂着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