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古代历史发展的高峰期,不仅仅是体现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即使对于上厕所这种小事也可以用心。现代社会中的公共厕所,基本上都会放置隔断。这种做法其实与唐基本类似。因为大唐厕所都会在蹲坑位置,放上一圈半人高的瓦片。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蹲坑时尴尬,而且也预示着古代“厕所文化”,正在向文雅的方向发展。这其实与隋炀帝独创的科举制有很大关系,通过科举取士不仅提高了,全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即使是上厕所也应该“附庸风雅”。
古代“出恭”二字的来历大多数人在阅读古典书籍的时候,或者是在看古装影视剧之时,都会听到“出恭”两个字。比如,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就曾在,《四春园》第三折中写道:“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管情去出恭。”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九回中,也曾写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这两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出恭”,其实就是古代人上厕所的雅称。实际上“出恭”的来历也颇为传奇。
在一开始的时候,“出恭”根本没有上厕所的意思,如果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应该是出入恭敬之意。尤其是“恭”字作为一个敬称,原意为恭敬、恭谦、恭让等。而“出恭”则是指出入都要恭敬而小心。
1.“出恭”
“出恭”能与上厕所联系在一起,其实与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有很大关系。在科举考试之时为了防止作弊,举子们在进入考场之后,就需要在“号房”内待上几天几夜。但是为了解决考生们的“拉撒”问题,确实让考官们大费脑筋。
但考生们有了内急又不能不让去,所以只好配置专门人员,与考生同进同出考场与厕所。这种做法不仅大费周折而且也浪费人力,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元代人想出了一个好法子。
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为了更好的管理考生,以及解决考生们的内急问题,曾专门设置了“出恭”与“入敬”两块牌子。当有考生需要上厕所时,就可以领取“出恭”牌。至此之后古人就就将上厕所称为“出恭”,即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考生擅离座位,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作弊。到了明代的时候不仅规定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上厕所,而且也只需领取一块“出恭入敬”牌子即可。这种凭牌进出考场与厕所的做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出恭”被作为上厕所的代名词,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科举考场是非常肃穆的地方,所以考生们只有做到“出恭入敬”,才能体现出科举考试的正规性。事实上这也体现出了古人注重繁文缛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