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光绪皇帝的死因之谜来举例子吧。光绪和慈溪的死期是前后脚,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猜测光绪是被慈禧谋*的。后来历史学家借助法医学鉴定出光绪确实死于中毒,但是这个谜还是解不开。即便死因是中毒那也不能证明就是慈禧下令毒死的,也有很多人就认为是袁世凯或者李莲英下令毒死的。
这时候你可以写文章论述慈禧和光绪有什么仇、什么怨,最后结论可以是“光绪很可能是被慈禧所害”或者“慈禧或是光绪被害最大嫌疑人”,但是绝不能扯了满篇的逻辑推理,最后下结论“光绪一定是被慈禧毒死的”或者什么“光绪死因真相大白”。
如果大家读到一些历史类文章抛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颠覆性观点,但是全文都是些自己的想法和推理,没有任何史实做依托,那大家就要小心上当了,你读的很可能是篇假文章。
特征三:用传授知识的口吻来表达个人看法
看法人人都有,尤其是人文学科。你在菜市场随便拉住一个大妈,问问她对量子力学有什么看法,只要你逛的不是中科院或者清华、北大旁边的菜市场,估计大妈们应该都没什么看法。可你要是采访一下大妈们对武则天有什么看法,估计多少都能说出来一两句。
问题是看法不能成为结论,一个观点要经过严密的论证才有可能成为结论。但是网上很多历史文章,大家读的时候就能读出来作者是在以一个传授知识的口吻来讲自己的个人看法。
负责任的历史讲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大家都很熟悉的易中天来举例子把,曾经的百家讲坛引领了通俗讲史的风潮,易中天又是其中成功的代表人物,大家如果看过易中天的《品三国》就会发现他经常是不妄下结论的,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很难有确定结论的学科。易中天在讲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候往往会列举史学界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并且逐一分析,有时给出自己倾向于哪一种看法,有时候让观众自己得出自己的结论。
小编之前的文章很多也是在学习这种严谨的讲述方式,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尽可能提供真实的史实,列举盛行的权威观点供大家思考。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个人看法,发表个人看法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了,甭管对错也不需要根据都可以称为看法,我当然也会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个人看法。但是发表个人看法需要分场合,如果小编晚上跟几个同学坐在大排档撸串顺便侃一侃历史,或者发我自己的朋友圈,写我自己的微博,我可以随便发表个人观点,我可以说在我看来乾隆根本不是什么“大帝”,就是个自以为是的涂卡铅笔,我也可以说我觉得先秦时代外星人可能来过地球。但文章发表在一个有众多历史爱好者关注的平台上,它的内容、观点就会被很多人当成知识来看待,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自己想象推理出来的个人观点都可以当成知识去兜售给读者的。
很多博学的大家在表述自己经过充分研究得出的学术成果时,尚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一篇网络小文常常武断、主观地妄下结论,而且把个人观点用一种传授知识的口吻来表述,那读史看到这种腔调的文章也需要提高警惕了。
特征四:研究古人的心理活动
人是矛盾的综合体,是最难研究的东西,人脑子里的想法就更是很难琢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都很难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就更别说是死了成百上千年而且什么都没留下来的古人了。但是偏偏就是有很多“高科技”文章热衷于研究死了成百上千年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些文章研究古人的心理用的方法主要就是“换位思考”,小编坐在屋子里凭空想象,假如我是刘备,如果我是曹操,我会怎么想,然后再像前文说过的那样把这些个人想法以一种传授知识的口吻写成文章兜售给读者。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诡辩论,我不否认人和人之间是可以换位思考的,但是并不是什么位置都能换的。有一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的想法是不同的,人和人所处的位置如果有天壤之别,那他们之间是很难换位思考的。
我们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寻常人真的能把自己的想法换位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身上吗?
清代两个农妇在酷暑下干农活,农妇甲问农妇乙:“你说这大热的天,宫里的皇后娘娘会在干什么呢?”农妇乙回答:“那还用问?肯定是躺在炕上吃柿饼儿啊!”
电影《黄金大劫案》里有一个类似的桥段,小东北回到家看见晚饭又是地瓜(红薯),对他老爹说:“天天吃地瓜,就不能整点上流社会吃的东西?”老爹反问:“上流社会吃啥啊?”小东北想了想说:“上流社会顿顿疙瘩汤!”
《夏洛特烦恼》里马冬梅让夏洛送她一屋子的向日葵,夏洛说:“我明白,向日葵这花寓意好,象征着永远向着太阳……”马冬梅说:“不是,主要是因为能吃。”
人和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是有着巨大的时间、空间、文化、地位的差距,所以说古人的想法是不能靠“换位思考”来研究的。当然你有去想的自由,很多历史学家也经常把自己放到古人的时代里,放在古人的处境上去思考,这样对自己的研究是有辅助作用的,但是你不能拿这个来当论据。
如此说来是不是古人的心理活动就完全没有研究的可能和必要呢?其实不是。
在今天的前沿史学中专门就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叫做“心态史学”,它是在当今史学研究的顶尖学派——法国年鉴学派的引领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简单来说,“心态史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体系、研究成果来解决历史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心理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绝不是用那种简单化地“换位思考”来主观猜测。所以说一本正经地用主观感受“研究”古人心理的文章……当然,如果娱乐性强的话也不失为一篇好文,只是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里面的结论。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林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