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科班出身”,这个“科班”是什么意思?
科班指旧时招收儿童、培养为戏曲演员的组织。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
科班是观曲用语,戏班以演戏为主,科班以学戏为主。科,指品类、等级之意,因自汉以来经科试以定次第等级。因此旧时投师学艺也称为入某一科,同年人学者为同科。经人介绍加入某一学戏的班子的某一科,即称为进班入科,亦可称加人某一科班。科班均供奉唐明皇为祖师爷,并每日朝拜,凡入科班一定要立字据,如同定下卖身契,不仅要打骂体罚,而且科满后要效力3年,因此旧时学戏称为打戏,坐科7年称为7年大狱。科班起源于明代。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大多数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所谓“门里出身”)。这两种授徒规模和作用都带有局限性,难以适应舞台艺术的平衡发展,于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有海盐子弟班和昆曲大小班或科班。清中叶之后,随着地方戏的勃兴,科班如雨后春等风靡各地。道光时苏州有昆曲科班,北京有老嵩祝班;咸丰、同治间又有全福昆曲科班和河北农村的双顺、永和、永胜及梆子科班。之后,又有四箴堂科班、益合昆弋科班等。民初,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富成社、崇雅社、易俗社、昆剧传习所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方法,许多知名的戏曲演员大多是这些科班出身。但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局限、经费匮乏人力不足,科班能够维持的时间不长。
科班本义是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剧班子,是成为演员(旧称戏子)的必须也是唯一途径。后来科班就引申为正规的职业技能教育的统称,所谓科班并非指“出身”,而是指经过经过正规的培训。
一般而言,“科班出身”成功率更高,资源更丰富,比如很多演员都是什么什么电影学院毕业,他们毕业踏入演艺界,由于已经成名的演员可能就是他们的师兄师姐,所以更能顺畅一些。又比如民国时,有两个著名的军校: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其毕业生就叫做“科班出身”,往往上升更快。比如杜聿明就是黄埔一期生毕业,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在国军一方他就指挥了两大。非“科班出身”就更艰难,当然也有很成功的,但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