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无为之事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做如下的分析,如果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员被引导着去追求富有这样一个目标,那么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该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成员由于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而成为富有的社会成员时,相反的那些不能够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社会成员便必然的成为该社会组织中的贫穷的社会成员了。这样,富有的成长促使了或者生有了贫穷的完成。这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一个整体的社会组织,由于追求富有的目标而被分化为性质截然对立的两个社会阶层,从而产生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和斗争,也就导致了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必然结果。当一个政治家,带领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时,该国家的强大便是别国弱小的原因,也即是强大生成了弱小。这样在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更大的社会集团中,便有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样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强国要吞并和欺辱弱国,弱国要争做强大,列国争霸,战乱不息,百姓遭殃。如果一位君王,吞并列强,天下一统,使得天下没有了国与国之间争斗,消弥了战争,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社会生活,但是他因功而居,称王称帝,自谓孤寡,分配权力,成立政府,设置官员,统治百姓。这样,有权者或者统治阶层生有了无权者或被统治阶层,于是社会便因此而被分化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样一组对立的社会势力,便有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就有了阶级斗争和官民矛盾。而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最终还是导致社会崩溃解体的根本原因,从而使人民安定团结,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仅仅是暂时的现象而已。回忆一下,中国历代王朝循环的历史,这一结果是如何的清晰而明显。如果我们向人民大讲仁义道德,那么也就等于告诉了人民以不仁、不义、不道、不德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也必然会促使发生这样的行为,所以道德仁义的知识也会促使与之性质截然相反的行为的发生。所以,追求财富的目标必然会导致社会集团的贫富的两极分化;攫取权力必然会导致官民矛盾和阶级斗争,并最终导致社会集团的解体;穷兵渎武会导致战乱不息,民不聊生;道德仁义的说教会导致思想的分化和行为法则的混乱。所以老子将统治者的政策与作为,即聚敛财富、攫取权力、仁义礼教和穷兵赎武,由于会导致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必然结果,看作是有为,因而圣人“不处之”。而所谓的“圣人处无为之事”,即是指理想的统治者以不聚敛财富、不摄取权力、不仁义礼教和不穷兵赎武的政治策略和政治作为,老子的原话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令见可欲”。所谓的“行不言之教”是指,圣人以身教人民以法则,但不要教导人民以是非对错的知识,使人民对于法则只知道遵循而不要问是非对错,因为有对就有错,有是就有非,知识(即是非对错的知识)是导致社会法则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
富有会生成贫穷,高贵会生就卑贱,德会生有不德,所以统治者愈追求财富丶权利丶礼教,社会矛盾却愈深刻,天下就越难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贫富、贵贱、善恶之间仍旧满足肯定即否定的逻辑关系,所以贫富相生,贵贱相因,善恶相成。所以圣明的统治者就不以财富、权力、礼教为终极目标,目的是不使社会组织分化分裂,只求贡献于社会,虽有大功但不称孤道寡,虽拥有天下却不收敛难得之货,身教万民以法则却不口讲仁义道德。这就是行无为之事的道理。这样看来第二层推理和论证也是成立的。
有了以上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将这段经文翻译如下: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标准是什么,那么相反的丑的标准和丑的事物也同时的也被确定下来了;人们都知道善的意义是什么,那么相反的恶的内涵和定义也同时的就被确定和完成了,这也同时的就有了恶的行为发生的根据。所以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的这些范畴都是相互生成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富裕会生就贫穷,强大会生就弱小,高贵会生就卑下,官生民,帝王生百姓,是生非,对生错,德生不德。这样社会组织便会生有了分化,从而产生了矛盾、对立和斗争。最终还会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促使社会组织的解体。所以圣人为政治民,不聚敛财富、不贵难得之货、不攫取权力、不称王称帝、不自谓孤寡、不封侯拜相、不穷兵黩武、不仁义礼教,使民能安居乐业,社会团结。这即是“圣人处无为之事”的具体内容。圣人教导万民以安居乐业的法则,使人遵行之实践之,但不告知人们以善恶是非的知识。所以圣人制定法则使人民遵循效法,但却不传授诸如因为这是“善”的、“对”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它的这类知识。这即是“行不言之教”的具体内涵。因为,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有“对”就有“错”,所以有了善恶是非的知识,法则就不容易被牢固的遵守了。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以读书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不是圣贤书就句句真理,凡道理都要经过逻辑思辨的检验,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