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
“竹”只有一个部件构成,是独体字。“竹”已经由象形字变成纯粹的指事符号,象形意味已经完全消失。独体字“竹”表示一种四季常绿的植物,即竹子。
字源
甲骨文中“竹”的字形像两片下垂的竹叶;“竹”表示竹子。金文字形是对甲骨文的继承,也是象形字;篆书字形开始线条化,变成两个拉长的“巾”;隶书字形发生变化,变得平直;楷书不断简化,最终固定为现行的楷书写法。
字解
《说文解字》中讲:“竹,冬生草也。”由此可见,“竹”是一个象形字。由甲骨文分析可知,“竹”可以理解为名词,表示竹子;由于古代用竹子做成书籍,“竹”也表示竹简,由于竹子也可以制成乐器,也表示乐器的一种。“竹”因内部是空的,是一种高风亮节的气质象征。
字理
成竹在胸:“成竹在胸”出自宋•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
是竹子;画家在画竹子的时候,胸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全貌,形容做事情比较有把握。这也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有一定的把握,但是这种把握也离不开日常经验的积累。
思维拓展
鲇鱼效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概念: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起源: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案例:学校每周都举行培尖考试,但是班级的尖子生成绩很不理想,采用批评和鼓励的方法也不见多大成效,怎样激发尖子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呢?
我想到了“鲶鱼效应”,首先,在一次培尖成绩中选出班级的前五名,让他们参加下一次培尖考试,原来参加考试的五人换掉了三人。在班会课上,给所有学生讲道理,告诉大家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在一片草场上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羊,由于环境太安逸了,这些羊都要忘记了奔跑的本领了。这时候,在羊群中放一匹狼,这些羊就紧张起来了,不停地奔跑,为了不让狼吃掉,同类之间展开了竞争,结果,羊群的身体素质反而更好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都很振奋,表示支持班级的决定。
果然,这一举措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九周培尖成绩公示了:我班的藏泽涛同学取得了年级的前三名,靳梦迪取得了第十八名,其他3人也进入前五十名。
这个成绩在班里公布之后,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都喜形于色,并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力争下次代表班级参加拔尖考试。
启示:生机在于竞争。鲶鱼能搅活鱼群,教师也要在数学课堂中运用“鲶鱼效应”,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教学中,学生能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潜能,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完成数学知识结构的自我主体建构,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者:唐坚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