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诗意越少越好,七律长征诗意翻译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0-23 00:17:34

2、蜂腰格

蜂腰格,全诗仅有颈联对仗的律诗称之为蜂腰格。这种律诗诗最多的,并且有很多名篇。比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月夜》,秦韬玉《贫女》。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蜂腰格例诗: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不对仗)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不对仗)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对仗)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不对仗)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对仗)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对仗)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3、偷春格

偷春格,指的是本该对仗的颔联没有对仗,而是首联和颈联对仗

首联及颈联对仗的律诗称之为偷春格。这种格式就像冬天的梅花,把春色偷来率先开放,故名"偷春格"。

宋沈括《梦溪笔谈》云:"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偷春格例诗: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对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不对仗)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对仗)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不对仗)

偷春格为首联及颈联对仗,颔联、尾联不对仗

七律长征的诗意越少越好,七律长征诗意翻译简短(9)

《梦溪笔谈》

4、藏春格

藏春格,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藏春格与偷春格相反,似乎把春天藏起来了,到最后的尾联才对仗。

仇兆螯云:"此诗上四散行,下四整对,亦'藏春格'也"。

首联、颔联散行,颈联尾联对仗称之为藏春格。例:

杜甫的《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不对仗)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不对仗)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对仗)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对仗)

关于对仗别格,大多为前人在格律诗未完全成型前所作。我们现在写格律诗不可常用,最好不用,偶尔为之到也不伤大雅

平仄变体

变体,不以常格而改变律诗体式者。这些变体大部分产生于,律诗形成过程中。如古律体、拗体等;还有一小部分则是格律诗创作过程中,感觉格律束缚故意矫变而产生,如丁卯体、折腰体、顺风体等。

格律诗的变体,多指平仄的改变,也有的会造成失粘。

七律长征的诗意越少越好,七律长征诗意翻译简短(10)

变体分类

1、古律体

古律体,就是对仗押韵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特别有名的崔颢的《登黄鹤楼》便是如此。《唐诗三百首》,将此诗作为七律开篇之诗。此诗与杜甫的《登高》,一直被后人拿来比较,很多人认为,史上最佳七律定是这二首其中之一。

说起《登黄鹤楼》还有个小故事。说的是李白登黄鹤楼,观滚滚长江之水,诗兴大起。正想作诗一首,然而他看到了墙壁上崔颢的《登黄鹤楼》。顿时诗兴全无,扔下一句有崔颢《登黄鹤楼》在前,无人能作黄鹤楼之诗,便离开了。而后李白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一直想作一首与《登黄鹤楼》一较高下。终于有一次在他登上凤凰台后,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吧。

话不多说,来看下古律体的例子:

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颈联对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为千古绝唱。但此诗平仄却是不合律

七律长征的诗意越少越好,七律长征诗意翻译简短(11)

《登黄鹤楼》平仄出律

《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此诗前半虽属古体,却是古律参半。崔诗首联、次联上句皆用古调,下句皆配以拗调。古律相配,方合拗律体裁。

2、拗体

学过格律诗的,都听过一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一般在不造成"三平调"、"孤平"等情况下,一、三、五确实可以不论,并被视为合律。这种便是拗体了。

《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律诗无拗字者为平调,有拗字者为拗调。五律拗第一字第三字,七律拗第三字第五字,总名拗律。"

而在二、四、六位置拗则不行,必须要采取补救的措施,这种措施被称之为"拗救"

拗体分为双拗、单拗。

杜甫《已上人茅斋》

已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间或出此,诗更峭健。"

单拗,一联中只拗一句者。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前句不拗后句拗。例诗:

贾岛《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

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

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

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

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评曰:"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

我们现在写诗,却是不能拗的。就算拗了,也必须要进行拗救,否则就是出律了。但是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在不造成"孤平"及"三平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小拗可救可不救,(即一、三、五位置拗可不救)但大拗必救(二、四、六位置有拗必救)。

注:关于拗救的方法,因为本文主讲变体与别格,在这我就不多说了。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讲拗救的,有兴趣可以去我主页查看。

七律长征的诗意越少越好,七律长征诗意翻译简短(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