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内人多指住在宫廷内的歌舞女伎,区别于随时应诏入宫表演的女伎。请注意,此伎并非彼妓,是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而非出卖皮肉的女子。在唐代,内人最初是宫女,被选中后,才成为专业的歌舞艺人。
唐代的内人是什么身份,它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在唐代崔令钦撰的《教坊记》中有几段记载:
(1)"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若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敕有司给赐同十家,虽数十家,犹故以十家呼之。每月二日、十六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则姊妹若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姊妹等来对,其对所如式。"
"妓女入宜春院"之后才能称为"内人",它们还有一个名称叫"前头人",是因为它们在表演时候的站位而得名,因为它们在表演的时候站在前面,正好是在皇帝的面前。如果一家人都在教坊中的,叫做"内人家"。这段话说明了当时的选拔管理制度。
宜春院的内人来源比较复杂,因为当时太常寺的员工水平太差,所以从妓院中选人入宫,成为宫女,同时也进入宜春院,成为内人。
(2)"楼下戏出队,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云韶谓之宫人,盖贱隶也,非直美恶殊貌,居然易辨明。内人带鱼,宫人则否,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翟贿,谓弹家。"
这段文字记录了宴席的宜春院的人不够,用宫人做外援,还说到宫人是卑贱的奴隶。还说明了内人是有身份证的,即"带鱼"。鱼是指鱼符,正式使用在唐代,是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有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由唐高祖李渊发明使用。内人都是从平民中依据颜值选入的,可以学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翟贿等乐器,还有一个"弹家"的名号,和今天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一样是专业领域的称呼。
(3)"开元十一年,初制圣寿乐,令诸女衣五方色衣,以歌舞之。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堪上场,惟弹家弥月不成。至戏日,上令宜春院人为首尾,弹家在行间,令学其举手也。宜春院亦有工拙,必择釉贿为首尾。首既引队,众所属目,故须能者,乐将阕,稍稍失队,余二十许人舞曲终,谓之合*,尤要快健,所以更须能者也。"
这一段写了《圣寿乐》,听名字可以猜出是唐代的生日歌了,只不过比较大型高逼格,是武则天自己写给自己贺寿的。文献中描绘了宜春院的人在表演前的准备和表演时的安排,强调了能者的重要性。这一段之后还有一大段描写乐舞,并对软舞、健舞做了区分:"《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阿辽》、《柘枝》、《黄麞》、《拂林》、《大渭州》、《达摩》之属,谓之健舞。"
(4)"戏日,内伎出舞。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来叠去,不离此两曲,余尽让内人也。"
这一段写得是百戏,内人负责舞蹈,教坊的人只是重复跳《伊州》、《五天》,其他的都是内人来跳。
《教坊记》是研究唐代艺术的主要参考资料,主要记录了初唐至盛唐的教坊制度、轶闻杂事及曲调来源等,涵盖教坊伎艺、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百戏等,文献中第一部分有描述了教坊男女乐伎的生活片断,十分直白大胆,比今天记录明星八卦私生活的小报还劲爆,这部分常被认为"鄙俗"、"猥杂"。
随着时间的流逝,晚唐时期的宜春院已经没有初建时的风采,且管理也有所不同,内人的生活才会如张祜诗中所写这般月夜独立禁门中的隔绝孤寂。
03扒一扒宜春院的前世今生宜春院是唐玄宗所建,大约在天宝年间,彼时大唐盛世,娱乐也变得丰富多彩,皇家梨园艺人越来越多,唐玄宗就挑选了有音乐潜质的宫女,也称为"梨园弟子",也许当时选拔时也有一些"大唐好声音"之类的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