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捕食苍蝇之后,产下很多卵,卵又被鱼吃掉了。
翠鸟吃掉鱼,之后产下蛋,蛋又被刺猬吃掉了。
猫头鹰吞食刺猬。
后来,猫头鹰也死了。(因为它也老了。)
……
(后面的故事,小朋友自己都可以讲下去了……)
最后,花又开了,枝繁叶茂……
(新的循环又要开始了。)
故事结束。
----------------------------
全书用了29张对页,呈现了至少3种形式的生物循环。
第一种是动物自己参与循环,第二种加入了动物的卵(或蛋)参与循环,第三种加入了动物的粪便参与循环。
每页仅用非常少的文字,和没有背景的图画,就将整个主题呈现得非常清晰。
已经无需过多解释了,任何人都能理解。
这种少而精的方式有个好处,就是会吸引你不断去翻页,进入作者的节奏,一气呵成地读完。
在保证大的阅读节奏的基础上,作者还补充了一些小知识点,比如在瓢虫那一页,用小字做了“贴士”:
园丁都非常喜欢瓢虫,因为它是植物的好帮手,能阻止害虫破坏植物。
在“新的植物长出来了”那一页,小字写的是:
动物腐败的尸体不但肥沃了土壤,使植物茂盛地生长,还给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矿物质。
这些更有科普感的小字,会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理解整本书的主题。
本书的作者——波兰的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和丹尼尔·米热林斯基夫妇,正是《地图(人文版)》《地下·水下》《太空》等多部畅销童书的作者。
他们的作品从来都是好看且丰富的,超级受孩子欢迎。
但在《谁吃谁》中,他们换了一种极简的方式,不但文字极简,就连配色也只有红色,且(除环衬外)只有字体有颜色,图画全部都是黑白的。
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产生了一种有力的美感。
羽佳在书展上对它过目不忘,大概就是被这极致的画面吸引了注意力。
《谁吃谁》中,老死的动物有4种,被吃掉的动物有13种。
这在其它童书中是不可想象的。
但书中的死亡和被吃并不悲惨和恐怖。
作者的图画里,死去的动物甚至有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