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最崇拜的人物,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出一个名字:“诸葛亮”,如果问我崇拜他的原因,我会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还记得自己在看《三国演义》五丈原片段的时候,当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永远闭上了眼睛,当他手里的羽扇落到地上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就不自觉的夺眶而出。
昏暗的背景下,那一缕缕狼烟,那随风飘逸的旗帜,那赫然在目的“克复中原”四个大字,和坐在旗下一动不动的大汉丞相,勾勒出了永恒的画面,永远留存在记忆深处。诸葛亮克复中原的努力落空了,尽管功业未成,但他激励着无数后来人,这其中就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后,杜甫最后在朋友的资助下,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他定居在了成都浣花溪畔,这让他有了探访武侯祠的机会。
探寻:眼前的景色,心中的希望。第二年的时候,杜甫探访了武侯祠,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蜀相》,杜甫在缅怀这位才智、品德均高人一等的伟大政治家的同时,也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和理想难成的深沉感叹。
因为心中迫切想瞻仰诸葛武侯祠,因此杜甫到处找人打听武侯祠的位置,这里用了一个“寻”字,不仅说明了杜甫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杜甫想寻找诸葛亮当年的英雄事迹的愿望,借以抚平自己心中的英雄情节。正因心中思念其人,才要寻访其生前所居之地,正所谓“睹物思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每一个心中都有自己所认同的人,在杜甫的心里,曾经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正是他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武侯祠的位置就在柏树环绕之中,柏树的伟岸、苍劲、葱郁和质朴的特点,和诸葛亮的高大、正直形象极其相配,它们仿佛有了灵性,多少年来一直在默默的守候武侯祠,就像诸葛亮一直用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蜀汉之君一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由远及近,武侯祠在杜甫的眼里变得越来越清晰,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生命的意义在于奋进,那眼前的一抹绿色,为这个孕育生命的季节做了最好的注脚。耳边传来了黄莺的鸣叫之声,听起来悦耳动听,为这静谧的环境带来了生气。自然的和谐和不偏不倚,恰恰体现出了人的薄情,正是因为被人所遗忘,缺少了人的维护,才有了武侯祠这草色青青。黄莺动听的声音,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驻足,因为在人们的心里已经忘记了这位蜀汉丞相,忘记了这位可敬之人。
咏志:昔日的蜀相,今日的杜甫。在哪个三国乱世,诸葛亮为天下计,为苍生谋,结束纷乱无序的乱世,建立震古烁今的大业。这就是为了匡扶汉室、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诸葛亮如此,杜甫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只不过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而杜甫的知音又在何方?“开”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济”辅佐刘禅继位保境安民,这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哪个诸葛亮,那个做到了善始善终的人,在杜甫的眼里,他的形象高大而伟岸,是自己仰慕的目标,也是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为了自己所坚守的原则,为了自己的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为了兑现自己“克复中原”的誓言,是为了不辜负刘备的重托,是为了蜀汉的谋存,是为了完成统一的事业。但诸葛亮没有等到最后的胜利,在耗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精力之后,他怀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相信此刻的杜甫眼角上一定挂着泪,诸葛亮是壮志未酬身先死,自己则是壮志难酬空留憾。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