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道德经》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三”成为很多人有意无意频繁使用的词语。什么“三阳开泰”“三缄其口”“三从四德”“三无人员”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就连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成为一种被大众认可的神奇数字,被大家广为使用,具象的,抽象的,不一而足。
王国维甚至把美也分为了三重境界,用一本《美学三境》,阐释自己对美的认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和自然之境。”
这样的三种境界,本着以本性所爱成就自己,以本真之美静观人生的原则,游走在尘世之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王国维的笔下,“美”这个抽象却无时无刻不在的事物,成为了有形之物,阅读起来,因为大多为古文或者文白夹杂,有些难度,没有那么顺畅的阅读感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不啻为一种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学文化知识的打好途径。毕竟,相比纯文言文的原文来说,又是一种进步,理解的难度也有所减少了。
比如他在第一部分“人间嗜好,大美无言里”就提到:“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势之对称变化及调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美”给解释清楚了,虽然这背后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拥有更多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得更为透彻。但对“美”的追求还在“门”外的小白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存在。
“美”。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众说纷纭,也众口难调。然而,人们对“美”的追求,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古有四大美人儿,更有东施效颦,讲述人们对“美人”的追求和渴望。今有各种选美,选秀,最终也是选出一堆形态各异、高矮不一、胖瘦不论的人,她们或许代表着的是当今的审美标准。只是,在崇尚个性的年代,标准,从来都不存在,但美,却自在人心。
这是王国维认为的“有我之境”的美,有形、有我。
“无我之境”的美,则要纯粹得多。
书中,作者例举了“孔子之美”“屈子文学”的美,以及国朝汉学、柏拉图、尼采、叔本华等耳熟能详的大哲学家的美学论。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又是大师们对“无我之境”的追求。
在这样的言辞之间,藏着对人生最本真的阐释。比如他说:“空虚的苦痛,比积极的苦痛,尤为人所难堪。”细想之下,确乎如此,不然也不会觉得越忙碌越快乐,越能找到自己最好的样子,最美的姿态。
一如张小娴曾经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秀,我们每个人都在走秀,都有自己的姿态。”美是如此,各有姿态,曼妙有致;人生,亦是如此,千姿百媚。
除了“美”,在说到读书时,王国维说:“生活之欲,彼之爱书籍,非必爱其所含之真理。”和很多大家提倡的“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观点一致。
我们爱书,并不一定要爱书中说得真理,可以是无聊日子的随意行为,也可以是自我提升的刻意为之。但对书的喜好,则更私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读相同的书,收获也是完全不同的。
对这一点,王国维也是非常提倡的。
读书,可以明智,但并不一定非得爱它所包含的真理。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才不至于迷茫的时候,无所凭依,手忙脚乱,不知所以……
正如王国维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人间嗜好,大美无言。”
“无言”是对“美”最好的诠释,也是对“美”最好的定义。
不仅“美”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