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君子坦荡
编辑 | 君子坦荡
听说关注我的人,财神爷都偏爱几分!想要财运爆棚,就从点个关注开始吧!祝您财源滚滚,好运连连!
孔子临终前的三问:当泰山崩塌,巨人的世界也坍塌了吗?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仿佛一道穿越时空的回响,将我们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说这话的人,是孔子,一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思想巨擘,他一生倡导“仁义礼智信”,试图用思想的火种点燃乱世中的希望,这位在世人眼中仿佛无所不能的圣人,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却流露出与常人无异的脆弱与迷茫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春日迟迟,草木萌动,却掩盖不了弥漫在孔子故居的沉重气氛,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已走到生命的尽头,病痛的折磨,让他步履蹒跚,昔日的雄辩滔滔,如今只剩下微弱的喘息
学生子贡心急如焚,从远方赶来探望,他看到,老师正拄着拐杖,在庭院中缓缓踱步,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周游列国的智者,如今背影佝偻,仿佛风烛残年的老人
“赐啊,你怎么才来啊!”看到心爱的弟子,孔子强打起精神,声音却透着深深的疲惫
子贡强忍着悲痛,上前搀扶着老师,孔子望着他,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不舍,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寞
他缓缓开口,用低沉而又沙哑的声音唱起了《曳杖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这三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如同三声惊雷,在子贡耳边炸响,他无法相信,这充满绝望与悲凉的歌声,竟出自那位一生追求“仁义礼乐”的圣人之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师,您怎么了?”子贡焦急地问道,心中充满了担忧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子贡讲述了前一晚的梦境,他梦见自己身穿朝服,端坐在两根柱子之间,接受后人的祭拜,在古代,这是天子诸侯才能享有的待遇
“我梦到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可是天下已经很久不讲道义了,没有人会重用我啊!”孔子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感伤
梦境,往往是内心深处最真实情感的投射,孔子的这个梦,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他深知自己的学说对于匡扶乱世、教化人心有着重要意义,他渴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他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力
“泰山其颓乎?”这句,与其说是疑问,不如说是孔子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时,发出的无奈叹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泰山,巍峨雄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孔子心中“仁义礼乐”秩序的象征,在他看来,泰山稳固,则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泰山崩塌,则象征着社会秩序的崩溃,预示着天下将陷入混乱
“梁木其坏乎?”这句,则是孔子对自己价值的深深怀疑,他将自己比作支撑国家大厦的栋梁之材,在那个战乱频仍、人心不古的年代,他的理想、他的抱负,都像朽木一般,无力支撑起摇摇欲坠的社会
“哲人其萎乎?”这句,是孔子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接受,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他毕生追求的“仁义礼乐”的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
三句问,句句泣血,字字悲凉,这不仅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孔子临终前的这三问,看似消沉、绝望,实则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对后世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如孔子这般伟大的思想家,在面对死亡时,也会流露出脆弱和无助
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思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孔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未完待续)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