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本地人居住的老宅子里,办红白事都是在自家客堂、厢房里摆席。桌数要是多了,就在门前场地上搭席棚。烧酒席的师傅自然是烧本帮菜的本地厨师。那么,负责端茶送水、递热毛巾的活计是谁做的呢?那就是“茶担”这一行业,人称“茶担师傅”。
称之“茶担”,是因为茶担师傅做事时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挑一个形似大茶壶的铜制茶炉子,另一头挑着东家办席所用的茶盅、酒盅、碟子、汤匙、筷子等物件。如果桌数多,一个茶担师傅忙不过来,会有同行结伴上门服务。顺带一说,旧时居家办红白事,席面上盛菜用的碗、盘等餐具是厨师提供,而酒盅、汤盅、碟子、汤匙等小餐具是茶担提供,各司其职。这些费用都打包在每桌的服务费中,用本地话说“按桌头算”。茶担走村串乡,出现在哪里,就告诉人们附近有人家办红白事。
形似大茶壶的铜制茶炉子底部约有20厘米高的炉膛,用柴爿烧水,上端倒入冷水,底部放出来的是开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构造,笔者至今没弄明白。茶担师傅一进场,用三脚花架(放竹匾晾晒的架子)和门板搭起操作台,然后将挑来的小餐具等物件放在操作台上。紧接着用柴爿为茶炉子生火烧开水,准备东家亲朋到来后沏茶水。
视觉中国
在婚娶红事中,茶担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招待送亲来的贵宾(新娘子的娘家兄弟和傧相)。一般,送亲的贵宾到达后,都会先到后厨和茶担处打招呼敬烟,并送上红包。送亲宾客入座后,茶担师傅要烧“糖滚蛋”招待。汤盅里盛四只鸡蛋,取“事事如意”谐音,客人吃剩没关系。如果送亲贵宾忘了给红包,“糖滚蛋”里会吃到刷锅帚的竹丝,这是茶担师傅发出的提醒,当然这类情况很少发生。送亲贵宾吃过“糖滚蛋”,用过热毛巾后,茶担师傅即可发席(摆放酒盅筷)。当年用八仙桌办酒席,每桌摆八套。停当后示意东家开席。
办婚宴时,嫁女的女方中午是正席,娶亲的男方晚上是正席。男方中午那一餐叫便饭(比正席菜肴规格降一点)。不论便饭还是正席,席间茶担师傅绞热毛巾服务是最辛苦的环节。这时灶头上,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双手抓住八条新毛巾一端的两只角,将毛巾放进锅中翻滚,随后拎起来,双手将毛巾绞干。这时的毛巾温度起码有八十多度,一般人是上不了手的。绞干后的毛巾,被迅速放进身旁另一位茶担师傅的托盘里,由他将热毛巾分发给每桌上的亲友。等第二批绞好送出,收回第一批用过的毛巾,循环往复。个别客人热毛巾使用缓慢,没能一起回收。茶担师傅在单独收走这条毛巾时,便玩起了抛毛巾的游戏,只见收毛巾的人拿起这条用迟的毛巾,大喊一声“阿大,毛巾来哉!”随手将毛巾抛出七、八米远,像“二人转”里的抛手巾,另一端的阿大师傅应一声“来么哉!”将抛过来的毛巾稳稳接住,犹如杂耍表演,添了喜气。
这些铜制的茶炉子,因年久损坏无法修理而退出了乡间红白事场面。1980年代后,茶担师傅就用白铁皮敲制了一种“炮仗炉子”替代。因炉子形似“炮仗”而得名,烧开一炉水后,中间不能续冷水,必须用完后再加水烧开,没有茶炉子循环不断的方便。但这种炮仗炉子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热蒸气,放上五、六只笼架,可供蒸八宝饭等食物。在寒冬腊月里办酒席,炮仗炉子可帮了大忙,深受东家欢迎。
简言之,厨师忙东家酒席菜肴的烹饪制作,而席面上的服务全部由茶担师傅负责,好比饭店里的堂口服务员。
茶担,这一行业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东家宽敞的住宅和有搭席棚的空间,一旦失去这一前提条件,茶担就失去了生存可能。笔者旧居周家桥高家巷在1982年11月被拆除,我的祖母当年10月辞世,在即将拆除的老宅里办了丧席,家里就请了茶担师傅。我最后一次见茶担师傅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尚未拆迁的新泾乡一户农宅里吃过一回喜酒。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世纪初近郊村宅全部拆除,村民住进新楼房。为延续自办酒席的习俗,有的行政村在村宅改造中规划了大餐厅。可摆三四十张圆台面,内设大厨房(有专人承包红白事酒席烹饪)。空调、桌椅齐全,还配置了音响灯光。要喝茶,承包方在大厅里设置保温桶,边上放着一次性杯子和茶叶,自取自泡。席间揩面的热毛巾变成一次性湿巾纸了,茶担这一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感谢从业者张洪德先生提供部分素材)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均图虫创意
来源:作者:姚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