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 积墨(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件作品的塑造上我是多么地喜欢用水。我特地拍这张图片正对着我工作室的门,能够看到在纸面上已经形成了小水洼,可以把画外的门都倒映出来。同时,因为纸面有大量的水且分布不均,有水的地方会让纸膨胀,没水的地方还是纸原来的形状。如此一来,纸面就会形成非常自然的褶皱,不是那么平整。曾经我做一些作品,就如同人穿衣服一样,要得穿干干净净,领口熨烫得笔挺,后来我觉得不对,觉得纸就像我们的身体,它有自己的结构。这种结构受到了风、雨的浸润,就会和自然产生很亲密的关系。我想这种关系不需要刻意去熨烫、抹去。因此现在展览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是用磁铁吸住固定。纸张不是那么平整,像波浪一样,像在很自然地呼吸一样。这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它的形成理念。
图10 积墨 (三)
现在可以看到这些积墨边缘的痕迹渐渐出来了,这张图片是我第二天拍的,有的地方是到了四天以后才完全干透。画中那些看着非常浓郁的颜色堆积,就是过了好多天才*。
我特别迷恋这种弯弯曲曲的,像海岸线一样的,与风和气温有关的,与水有关的自然的痕迹。这样的痕迹我想是自然赋予我的,让我们产生一种想象。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设定的主题或者表达的对象可以有很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使用这些工具、材料的行为,常常会产生一些预想不到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图11 竹林 过程
你们知道这片竹林是怎么画的吗?这块儿也是很有意思,看上去这片竹林感觉非常丰富,实际上只画了两到三遍。第一遍画竹叶,第二遍画竹叶缝隙里的灰色,第三遍在里面再提炼竹杆,和其他深处的叶子,看着满纸的竹叶,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在画面刚起步的时候多是这样,有些像人的成长,刚开始还未成熟,稀稀拉拉的,没有形成一种关系,画面彼此之间是割裂的。有的时候我看这些竹叶就像鸡爪子印一样。不同于其他绘画从浅到深色一层一层叠加的步骤,我常常是把深浅分隔开来处理。也就是,浅色的叶子和深色的叶子分别调色和作画。
图12 枝叶 过程
包括亭子也是这样,按照它的亮度一层一层来画,可以看到我上颜色都是局部,然后在上色的过程中寻找它的变化。因为前面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画稿,所以我上水墨几乎可以不用再去考虑画面的结构、空间关系,只是迷恋于水渍、墨迹在画面上形成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会引导我第二天的工作。因此我做这些创作时完全没有预设,这件作品画到什么样才算结束,要画到什么样的效果?没有设计。我不会事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哪怕作品的完成时间,同样没有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