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果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位文学巨匠,如果他能多活半年,就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个人就是沈从文。提到沈从文,任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边城》。
作为沈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寄托了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对于乡土人文的深切依恋,自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柔弱无骨的田园诗般的小说,却帮助沈从文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成为1988年诺奖终审名单上最有力的竞争者。
这部作品好在哪儿?
01 《边城》为何而作?小说起笔于1933年,最初连载在《国闻周报》上,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发行。
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方面饱受内忧外患的煎熬,一方面也在由农业社会艰难地向着现代化工业化努力转型。处于变革和动荡环境下的民众,在追求新事物新思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了许多人性中的阴暗面。
因此,沈先生创作了这部充满爱与美的作品,希望通过颂扬传统劳动人民朴素的品德和情怀,呼唤现实中迷茫的一代回归人性的本真,颇有些陶渊明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意味。
在沈从文的心目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的农人和兵士,是最可亲可爱的人。他评价他们“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于是他说他要用“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02 不圆满的世外桃源《边城》中的茶峒小城,就是这样一座属于劳动人民的、原生态的理想家园。
城中的人们不贪婪、不势利,贫穷的不受额外钱财,富足的一向扶危助困;他们为人赤诚、有情有义,可以为保护弱小拼命,即便是吊脚楼上的妓女也有着淳朴的感情;他们忠于爱情、守护亲情,无论是对于爱情的坚持还是放弃,都是那么的勇敢和坦荡。
无论是天真活泼的翠翠、忠于职守的老船夫、公正无私的船总顺顺,还是秀拔出群的二老傩送、豪放豁达的大老天保、勤快热心的杨马兵,在他们身上无一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然而,画面再美,若仅仅描绘一幅山水画卷、世外桃源,那《边城》也就不能成为经典。因为生活不会永远美好平静,人性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