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里,如果说有一诗,是共同记忆,那么除了《静夜思》,我想不出第二首。诗很短,只有二十个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真是一个天才,他这么一写,好像后世所有望远思乡的诗,都显得是从他的源头过来的。关键的是,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才26岁,在大唐的开元十四年。26岁,就能写出这么流传千古的诗,李白注定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人家说“佳句偶得之”,他是佳句常得之,最清新的,最朴素的词语,凝在一起,好像完美的不可以被取代,也正是其形式简单,意蕴深刻,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小孩子的诗词启蒙。
但是对于这篇大作,至今仍是议论纷纷,有人说《静夜思》是改版,原版并非如此,也有的人说,《静夜思》不是什么上乘之作,还有很多专家,对“床”这一意象,有了自己的疑惑。
我们今天,就来慢慢的说一说。
《静夜思》写的不好?对于说什么古诗词写得不好的人,统统只有一句话,“给你笔,你来写”。
说《静夜思》写的不好的人,主要无非是,认为这首诗歌,太过简单,不华美,也有的人还稍微讲点技法,说诗中二十个字就两个“明月”,这在古代是很大的忌讳。第一句已经写了“明月光”,第三句还来一个“明月”,这无疑是很奇怪的,并且月光已经有光明的含义了,加个“明”,不是显得画蛇添足了吗?
好像还是有点道理,这其中肯定也有版本删改的问题,我们下文再说。我们不妨这次,把重点,放在“低头”这件事上。
李白是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洒脱的人物,又曾让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而他这次,却低头了。
只是在自己的故乡面前,他低头了。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是中亚的碎叶城,还是四川的青莲乡?李白这辈子,放荡的连故乡我们后人都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在他26岁,一个在扬州的晚上,他真真切切地思念过自己的故乡。
然后,看见月亮,思念家乡,思念那个人,就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张九龄写过“海上生明月”,这是海月,杜甫写过“月涌大江流”这是江月,还有苏轼那看到月亮就想自己的弟弟子由的那种心情,都在里面了。
哪处的月亮,看来看去,其实都是思念的样子。
这就是好诗,真正的诗人,是不会让自己被所谓的华美的形式困住的,或者给自己定下一个什么风格,他们只是想写罢了。而我们评价的,正是那份真情。在后人写的《古唐诗合解》中,也给此诗下了这样一个评语“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神妙的是什么?
神妙的是,很多人的所思所得,甚至是梦之不得的事物,终于在一个夜晚,找到了自己文字上的皈依。这就是《静夜思》的神妙之处。
我们看到的《静夜思》,原文是什么?很多诗词,都曾有意无意的,被后人再创作。
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被后人改的,苏轼原来写的可是“到处看山了不同”,还有崔颢的《黄鹤楼》,人家第一句明明写的是“昔人已乘白云去”,结果后人为了那个“三叠黄鹤”硬生生地改成了“昔人以乘黄鹤去”。
《静夜思》不被改,简直就是对不起他的名气和他的作者了。我们现今知道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宋朝版,还有一个是明清版本,也就是我们平时一直背的那版。
宋代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宋朝距离唐朝很近,所以这应该是最接近李白原作的版本。我们通过比较,其实发现版本的变化,主要是三处:“看月光”和“明月光”,“抬头”和“举头”还有“山月”和“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