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画里的“留白”,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留白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就只是“空白”这么简单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画里最具特色的“留白”。
图01 李可染《漓江边上》
一、空白也是画?
关于对中国画中“留白”的理解,我特意采访了一下身边的朋友。
编者问:大家认为中国画里的“留白”是什么呢?
受访者1:是为了突出重点!
受访者2:留出想象的空间?
根据采访的情况,我欣喜地发现,现代人对中国画的理解还是有相当基础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画的“留白”就是在画中留下“空白”部分,不着任何笔墨,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画中的事物看起来虚无缥缈,为读者提供相像的空间,同时增加画面的韵味和意境。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画留白就是“空白”,只是陪衬、附属物。
这么理解不能说错,但至少不全面。
例如,下面这幅国画中表现的就是京剧著名剧目《打渔*家》中的场景。
图02 蒋采苹《打渔*家》
从上图(图02)中可以看出,画面中两位主角萧恩与萧桂英正在划船。然而,画里本该有船、有水的地方一片空白,但为什么偏偏大家都能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呢?
那是因为,船和水自然出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画中的空白虽然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恰好能为画面里主角的动作做补充。
可见,这幅画里的空白也是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当然,针对这幅画仍有朋友会问:
受访者1:这幅画画的是京剧的场景,不是京剧原型的场景,但是京剧表演的时候舞台上也确实没有水,这样是不是反而更写实呢?
这位朋友说得非常好,这幅画是对京剧场景的如实描绘,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国画“留白”似乎并不相同。
然而,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京剧里的这种表演形式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是的,京剧里用的正是“留白”手法,不用布置水的场景,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水的存在。
并且,戏剧通过表演者的动作,还能体现不同水流下的状态,在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者的同时,还省去了冗余信息,这是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高超表现手法。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字处皆有意”的妙处所在。
二、留白并不都是“虚”
既然有白,就必定有黑。
国画里,“黑白”是一对辨证的概念。正所谓“黑从白现”,离开了白,黑就无所依托,也就无法存在了。可见,白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存在的。
同时,中国画里的白并非是空白的纸,中国文人认为“空白即画也”,也就是说纸面上的空白就是画,与纸上的黑是同等性质的,这就是“计白当黑”!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从大体上说,国画中的“黑”指的是有形的事物,是实体;“白”指的是无形的事物,是虚体。
例如,下面这幅图。
图03 李可染《清漓烟雨图》
上图(图03)中,作者用墨色表现了实体山和船,用留白表现了虚体水和烟雾,这就是国画里最典型的黑白配。
这么说来,国画里的“黑”比较好理解,就是具体是事物对象,但若要问“白”究竟是什么,大部分的人的直观感觉就是那些“天”、“风”、“云”、“雾”、“烟”等虚无的东西。
这种理解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
因为,在国画中的“白”既可以是虚,也可以是实,甚至可以是万物。
例如下面几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