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一幅绘画作品时,是不是先对画面产生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再通过视点的移动,着眼于画面上最具吸引力的主体部位?
这个主体部位,西方绘画叫它视觉中心,中国画叫做画眼。
一幅画中,画眼为主,其他构图元素则为宾。
画面需要有宾有主。有主无宾,未免冷清单调;有宾无主,就会杂乱无章。
一般而言,画中的“主”,形象要突出,必要时要夸张。元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有宾有主,不可使宾胜主。”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的是陪衬的次要的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作用,是为衬托和突出主体而存在的。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才能不至于“喧宾夺主”。
中国画中,区分宾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山水画中,先确定主峰。五代荆浩《画山水赋》说到:“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辑,列群峰之威仪。
汤垕《画鉴》说:“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算须要停匀。”
北宋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画诀》中讲得更详细:“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大者小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日主峰。”
在人物画中,最开始是采用放大主要人物的方式来区分宾主的。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大于山。阎立本的《步辇图》,唐太宗比周围的宫女大了一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也比侍女和宾客形体更大。至于在壁画中,人物形体更是依照主次尊卑依次递减,已成惯例。
现代中国画中,宾主的处理方式则更加多样。主体可以是形象高大,也可以是数量最多,还可以占据主要位置,也可以使用最鲜艳的色彩……总之,只要次要的不超越主体,就叫宾主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