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这句偈里体现了佛家“性空”的道理,也体现了惠能已经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无挂无碍,已经得到了大自在。
先比较一下惠能与神秀两人的“偈”体现的境界。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是针对神秀的偈而做,所以更容易让人做出比对。神秀用了四个比如,表达勤于修行。这四句偈表达的了神秀当下的行为,是一个过程。但是,仍然有“物物有别”的表达。
惠能则否定了神秀,如同“花非花”一样,一切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东西,因此才有了“本来无一物”的结论,从而再次发问“尘埃”是从哪里来的?再一次做了否定。
佛陀解释“空”时,给他的学生徒弟们讲了很多,其中提到了“空无自性”的说法。这句话表达的是:“空,就是万事万物没有自性。所以,空,无自性。”换成惠能的话,就是“本来无一物”。
万事万物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沾不染。在我们凡俗世人看来,物与物不同。之所以认为物与物不同,是因为我们对物都有明确的定义,定义中包括了物的作用、价值大小、喜爱程度、成分区别等等。比如一把刀。有人见了刀,便感觉害怕,因为心中想到了刀会伤害人。有人见了刀,就想得到它,因为心中喜欢它的造型。等等。这把刀的所有的特性,并不是它自身带有的,而是人们赋予它的。用它伤害人,它是凶器;用它治病,则是手术刀。它能够用来做什么,完全取决于人们赋予它的。这把刀原本清净,它自身是不带有任何的善恶、好坏等。
天地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如同这把刀一样,自性都是清净的,都无善无恶。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也是清净的。之所以人会有不同,源于自心。自心善,则行善;自心恶,则作恶。
再从另一方面去理解。
当我们心中有了某一物的时候,那就是心有挂碍,心中有了执着。空、色,二者不异,表达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与包含的相互关系。所有的事物,既不是孤立存在的,又是由其它若干事物组成的。比如一棵树,它的存在和成长,离不开阳光、大地、水、空气等。没有了那些关联的事物,树自身也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这棵树又是由其它若*事物组成的,有根、干、枝、叶等组成。这棵树,既是具体的“色”,又同时“空性”了若*“色”,因而空色不异。如果我们心中执着于某一物,那就是片面和孤立的认识,从而不能悟解。
所以,惠能的“本来无一物”,表达的就是佛家的至理“空”的道理,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自性清净”的道理,同时也体现了天地万事万物彼此关联(相即、相入)的关系,就是“空色不异”。而神秀的“身是菩提树”,说明了神秀尚未认识到“空”的道理。故而,惠能已经“见性”,得到衣钵。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