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官员等所使用的一种文体,其中使用的文字相对较为简洁、严谨。
因此,后人读起来相对比较难以理解,有的文言文需要解释大家才能明白其中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沟通往来的主要文字组织形式了,很多人接触它也仅仅是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论语六则》《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等。
回想当年,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有过背诵文言文的经历,大家都清楚,文言文要想背得快、背得牢,最好的办法就是熟读数遍,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所有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然而,也许你从来都没有想过,就是这些被编入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其不一定是当初作者的全文,有部分的文言文中的文字已经被编辑教材的老师删减掉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以《卖油翁》为例,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教科书中的文言文会有所删减。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卖油翁》这篇文章和它创作的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在一次外出工作途中,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整理、编纂工作,而《卖油翁》就是其中之一。
巧合的是,《卖油翁》描写的也是宋朝时期的一则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朝文状元——陈尧咨。当时,宋朝盛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部分文人对习武之人都是瞧不起的。
因此,百姓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从文,而不是从武。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在那个时代,武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文学兴起,文风大肆盛行,给了像欧阳修这样的有能力的作家以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们回到故事本身来看。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陈尧咨不仅是一名文状元,而且也会一定的武功。
特别是在骑射方面呢,陈尧咨显现出了很强的能力。由于当时大家都重文轻武,所以在他这一批文科生中,习武、懂武之人非常少。
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能文能武的陈尧咨自然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当时北方的外族部落入侵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抵御外敌,妥善处理难民问题,朝廷急需一批会骑马打仗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