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想要研究男人、女人、坏人、好人,那么首先要研究人,知道人是什么,然后才能区分并研究男人、女人、坏人、好人。同样,在研究作为自然现象的存在、作为社会现象的存在或作为文艺现象的存在之前,首先要研究存在本身。
而亚里士多德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就是第一哲学,也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视的哲学内容。因此,这部分内容无法被归纳到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具体的学问当中,但又不能直接将其称为第一哲学。
于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整理者们就采取了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将这部分内容单独编成一卷,放在《物理学》这卷的后面,还为这部分内容起了一个体现其权宜之计特点的名字——“在物理学之后”,即“metaphysics”。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亚里士多德作品中的其他著作,如《物理学》《政治学》《诗学》等,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唯独最重要的那部分——“metaphysics”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成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内容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到了19世纪,日本人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之后,开始用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术语去翻译西方的著作,“形而上学”一词最早就是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出来的。《易经·系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称为器;而无形的、超越性的东西,称为道。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
由于器用之物有形,所以称其为形而下;而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所以称其为形而上。井上哲次郎在翻译“metaphysics”这个词时参照了这句话,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一翻译极其精到,顾名思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研究“道”的学问,是形而上的、极其高深的哲学思想。
“形而上学”的西文概念产生后,一直到中世纪乃至西方近代早期,它都是一个褒义词,指代一种非常高深的学问,是哲学的本质和核心所在。但到了康德那里,康德开始批判“形而上学”,他认为“形而上学”太过玄奥,虚无缥缈,人们在理解时容易产生主观谬误。
康德
再到后来的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黑格尔在批判“形而上学”时,还提出一个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理论——辩证法。
很多人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把它理解为一种片面地、孤立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或哲学体系。但这并不妨碍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将“形而上学”当成是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哲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