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中庭实拍
而且,对消费者来说体验其实也不好,除了进门第一眼很爽之外,没什么别的了。因为这个“圈”太大,从这头走到那头还挺累的,又没个座椅能坐下歇歇。
第四,还是这个中庭,利用率太低。一片是做儿童游乐,规模不大的海洋球;还有一片是做活动,现场有舞台和一些椅子。目测这两块占地面积差不多是中庭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在这些问题之上,再多开几家万达、荟聚,年轻人的消费再被互联网分流一波,长江北路的商场怎么还能风生水起?
-0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会替我们做选择。
长江北路究竟需要多少商业,只有长江北路自己知道。
对于那些已经死了两三年的商场,已经成为没物业没店铺没工作人员的空楼,恐怕没有起死回生的妙招和捷径。
新区哥伦布实拍
但是,像新之城、百盛、宝龙这些还在苦苦撑着的商场,它们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办法,我觉得思考这个更有现实意义。
譬如说宝龙的大中庭,有没有可能链接到别的资源,做做活动、或者静态展。
或者搞集、弄特卖。以前荟聚常在一楼摆摊卖小玩意儿,虽说东西不贵,但是因为都卖一些便宜但是时尚的的小物件,人气还是很好的。
又或者,制作采购一些可以长期摆放的东西,静态陈列,让现场丰满一点,不至于给人很冷清空旷的感觉。
说到这我又想到同质化这个问题。我记得万象城中庭就放过网红IP”吾皇万岁“的互动区域,超多人在那边拍照打卡。往真了说,这是稀罕物吗?恐怕算不上。但是它就是不同质,就是有特色。
譬如说宝龙的二楼三楼四楼,像荟聚、恒隆这种一层是中庭,二层以上都会有连廊,但是宝龙这种建筑结构已经定型了。那是不是可以提供点休息区,一圈逛下来真的太“瘦腿”了。
再譬如说茂业,现在的茂业基本成为“外卖集中营”了,很多小店家没有店内客源只能做线上生意。这种情况下,商场是不是可以和这些商家抱团取暖,毕竟也没人规定商场就要全业态,我单把餐饮做强,也不是不可能。
新区茂业实拍
目前生存状态还算可以的,除了宝龙还有新之城。我记得去年的时候还垂死挣扎,几近*,在换了”东家“之后,我前段时间去看明、算是恢复了点生机。在我看来,新之城的招商还是比较给力的:海底捞、肯德基、华润万家,这些牌子号召力可以。
从新之城的官微上也能发现,其实经营团队还是比较用心,基本每周都策划的有优惠或者线下体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