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考生注意:全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后果自负)
考试科目代码:721 考试科目:艺术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艺术体验有两种(1)自发艺术体验:是指无意识中形成的艺术体验,它是在生活中自然积淀下来的心理经验。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自觉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为了创作而进行的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主客体的交融,是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独到发现与体验。艺术史上的诸多事例表明,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成功地艺术作品。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运用感性形象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具体可感性、非逻辑性和整体性。艺术创作始终和具体可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作品的结构不是依照逻辑推理展开的而是遵守人物命运和情感发展的历程。一幅画、一首诗并不是证明着什么,而是以具体的细节向人们暗示着什么,艺术作品里最动人的正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微妙的情境和精美的细节。
3、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来反应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使用这一名词。在德语中造型原义谓“模写”或“制作似像”。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4、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生在艺术领域里的重要美学潮流和创作倾向。艺术思潮往往与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密切相关。艺术思潮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又离不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离不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一种艺术思潮往往包含着多种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艺术思潮往往跨越艺术门类的界限,而艺术流派一般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
5、题材:题材是呈现在艺术作品里的社会自然生活,它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丰富的生活素材,但又经过艺术家提炼加工,融入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是艺术主题的载体。题材对于艺术作品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艺术作品的题材,人们把艺术作品分为山水诗、风景画等。有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
6、艺术起源的“巫术说”:巫术说产生最晚,在现代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地影响,它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巫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某种巫术仪式掌握世界。艺术正是产生于巫术活动的需要。巫术仪式作为原始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艺术的最早源头之一,对人类艺术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既不能把巫术看作历史的唯一源泉,也不能否认巫术在艺术起源过程中的作用。
二、简答题
1、答:艺术中既有感性因素,又有理性因素,如艺术创作心理里的形象思维、潜意思、灵感与直觉等都属于感性因素,而抽象思维、意识等则属于理性因素。(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艺术作品的形式首先是感性的,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感受到。(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意境以及形式所凸显出的理性内涵,艺术的感情并不排斥理智,艺术不是非理性的产物。(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作品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正是艺术区别于哲学、宗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柳宗元的《江雪》正是在寒江独钓的感性形式中蕴含着更加浓郁的诗情与哲理。另一种是指艺术作品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这首乐曲所表达的热烈奔放的情感,具有震撼心理的巨大力量,又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表现出悲剧性和矛盾性,这正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统一。
2、答: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这样定义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总体上,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在精神文化中,又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一方面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并且这些文化子系统相互渗透、影响,具有内在地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正是在这种前提下,艺术等子系统又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地起源同人类文化起源一样古老,并且始终参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另外,艺术又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并且这些文化子系统相互渗透、影响,具有内在地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正是在这种前提下,艺术等子系统又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地起源同人类文化起源一样古老,并且始终参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另外,艺术又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题
1、答:艺术设计领域中各种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衰败的种种现象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系统的基础之上,“技”与“道”是影响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中“技”与“道”的平衡性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技术的过分依赖与乐观,不利于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1)“技”与“道”是互为矛盾的共存。“技”、“道”概念源自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所提出的道器观,技以载道则是将形而下的具体技术、实践操作等和形而上的理论结合,传达出中国器物文化“技”与“道”具体与抽象、抽象到感知地对立统一整体观念,体现了人们对抽象概念的认知途径。在艺术设计中,“技”可以被理解为技术、实践、具体事物,“道”可以理解为理论、文化、道德,“技”与“道”的进步使得各种曾经的想象变成了可能,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变为对科学的崇拜,进而是对技术的热衷。18世纪“技术乐观主义思潮"就是这种社会趋势的反应,体现为一种科技的非理性应用。艺术设计者同样受到类似风潮的影响,享受着技术带来的幸福感,忽视了隐藏的负面性,社会功利性使技术被滥用。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技与道的关系的失衡导致艺术设计的生态循环开始出现问题。卢梭在18世纪“技术乐观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就发现了技术的种种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立方的设计师一个值得褒奖的案例,在一定的层面体现了“技”与“道”思想观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利用。这个外表方正的简单盒子运用现代科技,力求体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遵循自然的规律行事,达到了整体和谐统一之美的中国传统儒教哲学要求。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考生注意:全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后果自负)
考试科目代码:721 考试科目:艺术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形态,具体的是指艺术作品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和作品体彩。这里又可以分为内结构与外结构。内结构是指作品的内资组织形态,就是作品的结构;外结构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如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和作品色彩。
2、审美想象:想象和情感一样,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想象是指对记忆表象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具体可感性和非逻辑性。想象不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感性彩像进行思维。它得到的不是科学结论,而是艺术形象。想象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贯穿了艺术生产地全部活动。
3、主题:主题也叫主旨、中心思想,它是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主要思想内核,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是,主题不一定就是一种明确的思想,它来自艺术家对题材的深刻体验和独到思考,隐迹于艺术作品的形象之中。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一种思想,也可能是一种意趣、一种情感经验、一种美学发现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玄思妙想、佛理禅趣等,艺术主题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艺术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厚度是完成伟大作品的条件。
4、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含的形而上的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艺术意蕴是成功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也都极为重视艺术作品的艺术意蕴。王维的作品常常被视为意境空灵的典范,如《鸟鸣涧》。艺术意蕴往往具有模糊性,不容易用一个明确的概念来规范、限制,而对于一些艺术巨作,它们的艺术意蕴就更难以把握。艺术意蕴是艺术魅力的源泉,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只有富于艺术意蕴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5、实用艺术:实用艺术是艺术的一大门类。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例如建筑等。它具有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特征,实用的、材料的、结构的特点与装饰的、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如果二者缺少了其中的任何因素,就不能称之为实用艺术。
6、典型: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它与意境构成艺术意蕴的最高层次。典型说来自西方,主要运用于叙事型作品,如小说、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17世纪以前,强调形象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来,典型说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个性。恩格斯认为,典型人物是高度概括性与鲜明个性的统一。人类艺术史上曾经产生了大量杰出的典型形象,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巴尔扎克的葛朗台,鲁迅的阿Q等。典型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构成了人奥深层精神性活的画廊。
二、简答题
1、答: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人类的过剩精力通过艺术得以发泄,呈现为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游戏特征。康德区分艺术与手工艺,他认为前者是自由的游戏,而后者追求利润。席勒继承了康德的观点,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主张。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他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类的游戏冲动,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精神活动。古鲁斯反对斯宾塞的“精神过剩说”,他认为游戏并不绝对是没有目的,而是将目的隐含于游戏之中。游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侧重从艺术的本性去研究艺术地起源,发现了艺术的重要特征,即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不以直接的现实目的为旨归,而以人类的精神满足为目标。同时,它提出一个艺术创作的重要现象:一般来说,艺术需要在人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才可以进行;如果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艺术创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当然,游戏说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原始社会人类往往面临生存危机,但是艺术却在那时产生了,游戏说显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2、答: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宛如火的光和热,剑的刀和背,人的肉体和灵魂,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种历时性关系。因此,成功地艺术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既有丰满深厚的内容,又有优美的形式。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但字迹行文优美,同时也表现了感叹人生的哲理,令人过目不忘,意味深长。谢赫的“六法论”规定了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内在气韵到外在形式都做了明确要求。徐悲鸿的《骏马图》表现了中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色五分”,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群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论述题
1、答:古今中外,各民族在每个时代均留下了大量经典艺术作品。从表现朴素爱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情致缥缈的《九歌》﹔从典美博奥的先秦散文到清俊慷慨的建安风骨。这些经典作品凝结了各民族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具有宏大的教育意义与隽永的艺术魅力,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受众的检验,成为了民族精神宝库中世代相传的瑰宝,在当代,艺术经典仍具有重要的价值。(1)艺术经典具有重要的历史观照价值。它一般可以真实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面貌,为后世学者研究其文化与社会的变迁提供范本。艺术经典因其对于客体对象表现的直观性,一般能够真切地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与人们的精神状态。更有许多艺术经典作品具有重要的史诗性意义,成为一定时代的镜子,令后人得以认识和洞察该时代的段次、经济与文化风貌。至今仍有许多艺术经典作品成为众多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研究就构的珍品,甚或镇馆之宝,其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都是十分显赫的。(2)艺术经典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艺术经典代表了各门类艺术活动的最高水涯,其间闪耀着光彩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以及来以承载的材料、技法与工具,能够深刻地表现人们在该领域的创造智慧与才能。学习与弘扬艺术经典,在催生新的艺术特质的同时,进而获得新的创作思路与灵感。(3)艺术经典能够给人以精神濡染与陶冶。经典艺术作品一般具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厚重感的历史与时代洞察力,以及丰富与多样的形式表现力。欣赏经典艺术,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当代人获得对于艺术经典新的认知,使人们的心理获得愉悦和调适,精神得到陶冶与净化,从而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层次和水准及其审美创造能力。
呼吁经典,崇仰经典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当一个民族为艺术经典的传播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空间,其多数成员将对文化与艺术经典作为自己崇仰的楷模与精神源泉时,便是该民族开始获得文化自觉与审美超越的重要标志。
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哦~,包括但不限于招生情况,初复试资料和找直系学长学姐
整理不易,点赞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