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
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
孔子、孟子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左传》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
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
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
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
那么,如何看待“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
从五大要素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道德大厦的根基。
“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
“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