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呼声日益增强,鉴于全球权力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众多国家纷纷认为,当前安理会的架构已难以充分反映当今世界的实际状况。
五大常任理事国(美、英、法、俄、中)自二战后至今一直掌控着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权力,而其他国家则在全球事务中相对缺乏话语权。
近段时间,随着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纷纷表态,安理会改革话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美俄的态度罕见地出现了某种一致,而中国则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标准,与此同时,印度、德国、日本、巴西等国家也在积极争取入常资格。
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安全机构,自1945年成立以来,一直由五大常任理事国主导。
这五个国家不仅拥有固定席位,还享有“一票否决权”,即使其余14个非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的决议,若被一国否决,也无法生效。
尽管这一结构在冷战期间有效维持了全球大国之间的平衡,但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开始质疑这一安排的公平性。
全球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外交上的崛起,导致了更多的国家要求在安理会中获得代表性和发言权。
尤其是在全球热点问题上,安理会的僵局频繁发生,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上,由于五常之间的对立,安理会迟迟无法达成共识。
这种现象加剧了各国对现行制度的质疑,并推动了关于改革的呼声。
9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在联合国大会上再次重申了美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支持,他明确表示,安理会应扩大常任理事国的数量,以更好地反映全球的多元性。
拜登提到了日本、印度、德国等国家的入常资格,并强调了非洲国家应当获得更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