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拜登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键条件,那就是新加入的常任理事国不能拥有“一票否决权”,而这一条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美国支持扩充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拉拢更多盟友,形成新的力量格局;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限制否决权的使用,试图维护自己在安理会的主导地位。
在俄罗斯方面,普京同样表达了对安理会改革的支持,7月的时候,普京在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谈中,明确支持印度成为新的常任理事国,并表示俄罗斯希望看到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安理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俄罗斯的立场与美国表面上有所重合,但其背后的动机却截然不同。
普京的目标是在安理会内部削弱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尤其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抵消美国及其盟友的主导地位。
对于“一票否决权”,俄罗斯坚决反对取消,认为这是保障安理会公正性的重要机制。
尽管美俄在这方面意图上各有不同,但两国对安理会扩容的支持,确实为这一长期停滞的改革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五常之一的中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始终保持谨慎态度。
10月7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一次公开发言中强调,安理会改革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国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代表性,但同时警告,改革不能让安理会变为“富国和大国的俱乐部”,更不能成为地缘政治对抗的工具。
傅聪的发言中,明确传递了中国的两条底线:一是改革应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为核心,二是安理会不能被少数经济强国所主导。
中国的这一立场,实际上是对德国和日本入常资格的间接批评,中国认为两国在外交上过于依赖美国,不具备足够的独立性,无法代表全球多数国家的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对印度的入常态度也较为复杂,尽管印度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印两国在许多地区问题上存在分歧。
尤其是在边境问题上,双方多次发生冲突,这使得中国对印度的入常持保留态度,印度的加入可能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甚至使安理会成为中印对抗的另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