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台
搊搜,有时候也作".英俊,威武"讲。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武松仪表甚搊搜,阿嫂淫心不可收。"
有时候,搊搜又有"猥琐"的意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那裴晤到得中条山中,看见张果齿落髮白,一个搊搜老叟,有些嫌他。"
搊,本是个动词,弹琴也好,搊绒也罢,从字面意思上讲,都跟"用手"有关系,但是,搊字作"固执、凶悍、英武、猥琐"讲,这些义项都与"手的动作"毫无关联,很明显是个同音替代字。
戏剧
所谓的同音替代,是指在汉语书面语里,用一个汉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字的字义。
宋元明清时期的俗文学中,大量使用方言口语词,有些口语词往往难以写出正字,就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比如,元曾瑞《红绣鞋·风情》曲:"知他是你卖风,他负德,我胡搊?"这里的"胡搊",读作huzhou,就是"胡诌"的同音替代。
搊,不完全等于"扶"据《汉语大词典》,在今天的方言口语中,"搊"多作"扶、搀扶"讲,有时候,二者可以通用。
比如,"把油瓶搊住,不要让它倒了",也可以说成"把油瓶扶住,不要让它倒了"。
"把爷爷搊起来,喝了这碗药",也可以说成"把爷爷扶起来,喝了这碗药"。
不过呢,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方言中的"搊",与"扶" "搀扶"义类确有相通之处,但不能完全等同。
古代书房
一般来说,持住使不倒下,可用"扶",也可用"搊"。
把倒下、躺下者往上推举,多用"搊"。
往上推、向上提起、抬高,只能用"搊",绝对不能用"扶"。
比如,"墙太高了,我爬不上去,你快搊我一把。"
这里的"搊",是一种往上推的动作,只能用"搊",不能用"扶"。
又如,"你把手搊得高一点,他就能看到你了。"
这里的"搊",许多方言往往读zóu,高举的意思。
山西省平定县冠山书院
由于不明白"搊"有往上抬起、提起之义,有的辞书误将"搊"的意义强加分割,另立义项。
比如《汉语大词典》中,"搊"字条下,还有其他两个义项,分别为"束紧" "翻、掀",
"你把裤搊一搊,都快耷拉到屁股上了。"
这句话中的"搊",似为"束紧"之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搊裤"其实就是把裤子往上提一提,不一定非要"束紧"。
比如,"鞋后跟被别人踩掉了,赶紧搊起来。"
裤子有腰带,可以"提起束紧",鞋后跟拿什么来"束紧"呢?
所以说,"搊"字没有"束紧"的意思,只是"提起、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