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近期有一部大火的电影,就有这样一幕:一场车祸让骑手躺进了ICU,每日靠高额的费用维持生命。
有人告诉他,可以去申请救济政策,能减轻一点压力。
可是,救济需要各种纸质资料,来证明他是“在职职工”。
对一个骑手来说,要拿出这些资料,实在是太难了。
不仅仅是骑手这一职业,还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也都有很大的可能会面对这一困境。
而类似的困境,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进城务工人员的“困境”缘何而来?对于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而言,进城务工,并不仅仅是为了能赚一份工资,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这个城市定居下来,把家人一起接到城里,从此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这个过程,像极了植物的“拔根迁移”。
从老家的土壤里把原本已经错综复杂、牢牢扎入地下的根系一须一须拔起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后,再迁移到城市里,瞅准一个缝隙就急急地往下扎。
扎进去了,能铺展得开,从此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扎不进去,或者延展失败的,那就要么换个地方重新来过,要么人生就此戛然而止,重新来过。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想要扎根向下,深入发展,首先得历经千辛万苦。
毕竟你是新来的,橘生淮南与生淮北尚且不同,你从老家到城市,不适应是可想而知的。
举个例子,改革开放初期,南下深圳打工的务工人员是最多的,这些胸怀壮志的打工人来到深圳才明白,这里并非满地黄金的宝山,迎接他们的只有远在偏僻地区的厂房,车间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还有不断重复的流水线操作。
打工几年,有人从流水线小弟小妹成长为了“拉长”,但何去何从,依然迷惘——留下来,抬头看看发展空间已然有限;走出去,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能力:在工厂里日复一日的劳作,虽然对这条流水线已经格外娴熟,但哪怕换条线,他们也得手忙脚乱好一阵子。
被工厂流水线“困住”的他们,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