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将“九头鸟”和湖北人联系在一起,一提到湖北人,即便是不熟悉湖北的外省人也会说上一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但要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意味着什么,就连湖北人自己也说不清,是褒扬湖北人的精明干练,还是贬低荆楚人的狡猾奸诈?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九头鸟的由来和形象变迁
在如今的主流观点中,九头鸟起源于先秦时期楚人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关于九凤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九凤即为九头鸟的本源。
作为湖北人祖先的楚人,有着强烈的崇凤情结,楚人始祖祝融也被认为是凤的化身,《白虎通·五行篇》记载:“其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五彩斑斓的凤)”,由此可见,楚人崇凤,是源自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一种民族风尚。
例如,屈原的《离*》中写到:“凤凰纷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论语·微子》中,也有将孔子比作凤的描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有楚庄公将自己比作鸟,立志“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但在秦汉大一统后,湖北人的身份从楚国人变成“中国人”,崇凤的文化失去了民族土壤,九头鸟与“九头凤”这样的神鸟概念相剥离,变成了“怪鸟”,“坏鸟”。
失去了神性的九头鸟,在秦汉后被人认为是不祥之鸟。例如,南梁宗懔(lǐn)《荆楚时岁记》中说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牀(chuáng)打户、捩(liè)狗耳、灭灯烛以禳之。”《隋书·五行志》记载:“后齐孝昭帝即位之后,有雉飞上御座。中大同元年,又有鸟止于后园,其色赤,形似鸭,而有九头,其年帝崩。”
明代绘本中的九头鸟形象
唐宋之后,不详的九头鸟最终演变成可以摄人心魄的鬼怪邪神。例如,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说到:“鬼车,爱入人家摄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点血儿衣,取人小儿。”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说到:“身圆如箕,十脰(dòu ,脖子)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湖北人和九头鸟的渊源
虽然先秦时期,楚人就有崇拜“九头凤”的传统,但真正将九头鸟和湖北人联系起来,却是明代之后的事情。
最常见的说法则和张居正有关。明代神宗时期,吏治败坏,百姓怨声载道,为革除弊端,首辅张居正向皇帝推荐了九个监察御史,而这九个人都是湖北人,那些受到他们整饬的贪官污吏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就骂他们“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当然也有说法是,百姓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来歌颂湖北官员的精明能干和刚正不阿,这也体现人们关于这句俗语在褒贬上认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