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精心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作为一位学习东方哲学三十余载的老学究,我常常惊叹于古人智慧对现代人困境的启示。最近在研究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时,我突然意识到:现代人最大的困境,或许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内心的困顿与封闭。而破解之道,就藏在一个简单的"是"字当中。
这则公案讲了沩山禅师跟弟子仰山之间的一段对话。师徒俩在放牛那会儿,沩山问:“这儿有道没?”仰山回答:“有。”沩山接着问:“你说说哪头牛是道?”仰山反过来问:“师父您说哪头牛不是道?”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里头却藏着能改变现代人生活困境的很深的智慧。
让我想起唐朝年间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有位叫魏征的大臣,面对朝廷中党争不断的局面,他并没有去指责谁是"小人",而是说:"但凡是朝廷命官,都是为国效力之人。"这种包容的思维方式,最终助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不但安身立命,更成就了一番事业
现代人往往陷入两个认知误区:一是习惯性否定,二是过度分类。我们总是急于判断事物的对错、好坏给一切贴上标签。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限。
宋代思想家张载有句名言:"太虚即气,气即太虚。"这种圆融的思维方式,在当时影响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他们不再执着于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学会了兼容并蓄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采访的一位企业家,他说:"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问自己,这里面有什么机会?而不是抱怨为什么会这样。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开放的心态,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反观现代人,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成见所困,把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那些能在局势变化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聪明人,通常都拥有一种特点:他们擅长以“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像东晋那个时候的陶渊明,当他面对乱糟糟的世道时,他并没有去否定任何人,而是选取了“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间看到南山”这样的一种态度。这并非是消极,而是一种更为高深的智慧。
人们平常都说“存在即合理”,可没多少人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依我看仰山禅师给出的回答:“师父你说哪只牛不是道?”恰恰把这种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们明白,别老是纠结着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倒不如先学会去接纳所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