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章的名字叫“如厕”,但它只是个引子,只是这引子长了些,旨在引入一个被热议的话题:文科和理科对人类的贡献谁更大。
理科,也就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科技的进步使物质变得空前丰富,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医疗科学的发展,大大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而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数上厕所了。
首先详细描述一下自己如厕的历史变迁。
这事从我的童年开始说吧,因为再往前推,就体现不出科技对我的影响了。就像从类人猿开始一样,那时整个森林和草原都是厕所。婴幼儿时的我不需要关心在哪上厕所如何上厕所,直到我知羞耻,直到人类进入了文明时期。
先从尿尿说起,我记忆的开始,在每个床的角落,放置了一个没有盖的木桶,用来装尿。那时我跟两个哥哥挤在一张床上,经常在深夜的时候,被不太流畅的哗哗声吵醒,随之而来的是一股*臭味。不流畅倒不是因为尿急尿不尽,那时我们正值阳盛的年纪。主要是因为没有灯火,停电是常态,或者怕影响到其他同室的人,于是摸黑,凭着感觉寻找那个木桶。由于定位不够准确,一会尿进桶里一会尿出桶外,所以声音也是断断续续的。
虽然长期处于那个环境里,不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还是杠杠的。相信大家都有这个印象,当你刚进入厕所的时候,会被*臭味熏得刺眼刺鼻,但用不了几分钟,*臭味仿佛就消失了,如果不提醒自己,都感觉不到那一坨坨屎就在身下的坑里。
再来说说拉屎,这是本文需要重点描述的。相信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里的人都能回忆起。
屎味总是那么浓,但刚刚说了,很快就能适应。但是拉屎的整个过程,实在是一种煎熬。
那时的厕所是这样的:一个茅草棚子,一块软布做门,里面一个巨大的缸,大到什么程度,现在已经无法给出具体的尺寸,但相比我瘦小的身躯来说,足以吞没8个我。
臭还能忍,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盖。我需要蹲在大缸的边缘,手拉着一根不粗的木棍。总担心自己会掉下去,时不时向后向下望,无数的蛆虫在屎浆里蠕动,沼气一会在这里翻出一个泡,一会在那儿翻出一个泡。我总禁不住想,要是这根棍子断了,掉下去了,就算能爬上来,那种滋味也比死还难受。虽然那个时候我对死亡是一无所知的。回首往事,那种恐惧感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而直到现在依然被那个阴影环绕,这也是我之所以拿这个事情对科技进步表达敬意的原因。
你以为只要抓紧木棍坚持片刻就完事了吗?没有!因为一到夏天就是另一番景象。试想一下,就像这几日的杭州,气温飙到了42度,汗如雨下,从脑袋一直流到屁股上。尤其是傍晚,蚊子成群结队出来觅食。它们将针管插进脸、胳膊、腿、屁股……你要不停地用手在所有裸露的部位来回拍打。尤其是屁股,拍得不好就拍到了肛门上,混着汗水……各位看官,你尝试身临其境地想象一下,刚要拉出来,一巴掌又给拍回去了,手上还沾染了黏糊糊的代谢物质。反反复复,其中滋味,何等难受。
即使到了高中,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最大的改变就是不用担心掉进大缸里,那时已经用上了水泥墩了。但它有多个席位排成长一行。不定时的听到一声哗哗,水从顶端倾泻,随即一坨坨的各式各样的软硬物质夹杂着教材、碎布和树叶从裆下流过,偶尔还有因为阻挡而溅起水花打在我的脸上。
直到去了上海,才有了很大的改观,毕竟是大城市,公共厕所里居然有了冲水马桶。经过一小段时间的便秘适应期,就可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感。
这确实要感谢科学技术,它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质量。比如现在的厕所都安置到房子里面了。王健林说很早以前,只有处级干部的房子才配室内厕所,而如今户户通厕,一个不够可以通两个。再比如现在的卫生纸雪白柔软有弹性。不像蹲坑的那些年,用得最多的是废弃的练习册,又硬又脆,偶尔情急之下也用新鲜的树叶,但更容易开裂。现在早已成为久远的往事了。这种进步是人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这种进步是方方面面的。
如厕的事情,基本讲完了。
我们自然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无数的科技人员,最近一百多年的科技超过了先前人类几千年的成果,可谓是日新月异。从1972年施乐公司的Alto型电脑占据整个房间,到如今只有手掌大的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的发明直接将人类送上了嫦娥居住的月球,将旅行者1号送出了太阳系。马斯克很快就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火箭客运业务。
并且科技发展的空间巨大无比,还有至少95%以上的新生事物和新规律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再利用它们造福人类。所以科技对人类的贡献,能配上人类创造的最美语言。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研究科技的理科要远比文科对人类的贡献大呢?
再拿马桶来说,现在出现了更为高级的智能马桶,但对我而言,是大可不必的,它几乎不会提升我的幸福感,它的概念化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像如厕这件事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善的事情多吗?还真不多。
从电脑到智能手机,从二八大杠到轿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没有大到翻天覆地的程度。每天抱着手机刷无数个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不会比当年躲在被窝里听半导体收音机更快乐。你每天发微信发朋友圈不比当年给远方的笔友写一封信再经过漫长的等待感到更幸福。虽然通讯如此发达,又有多少个数年甚至十多年的老友未曾联系过了?现在朝发夕至,你依然很久很久都不能衣锦还乡。而当年胡雪岩需要一天的时间从绩溪翻山越岭才能到杭州,也不影响他成就宏图大业。那些进京赶考的学子们路上要花费数月的时间,也不影响他们名垂青史。
假设大家都不用手机电脑汽车,我们依然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退一步说,科技确实给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那些节省出来的时间,扪心自问,有多少终究被我们虚度了。
即便是更昂贵的诸如豪车豪宅,游艇、私人飞机,给那些富人们带来的愉悦不会比他们在跟佳人们做体操运动时得到的快感长太久。否则他们也不会开着游艇跑到公海上赌博,躲在豪宅里做瘾君子了。因为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价值是趋于零的,太多的物质只是帮助富人们实现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已。再往后,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空虚,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
科技存在这样的规律,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科技的正面影响是指数级上升的,越往后,虽然还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但这种影响不管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都是越来越少的,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比如从大缸到冲水马桶是巨大的进步,但从冲水马桶到智能马桶,是可有可无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的幸福感反倒不如我们的原因。因为我们那一代一贫如洗,而他们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很多很多,他们没有蹲过大缸,怎么能从冲水马桶中感受到舒适。倘若杨贵妃随时都能得到一箩筐新鲜的荔枝,杜牧还能写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句吗?
还拿马桶来说事,当我习惯坐在马桶上刷手机的时候,便秘又随之而来,还整出肛裂,鲜血四溅。坐久了就没有感觉了,拥有时间长了,就不懂得珍惜了。
诚然,科技创造了富足的物质,但也满足了无数的非物质需求。换句话说,它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并且,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其实很容易达到上限。《增广贤文》有言,“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卧榻三尺而已”。而真正的精神追求,在我们这里还未开始。
看官们,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科技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它不仅服务于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样服务于精神需求。比如文学、艺术,音乐等等。通过计算机写作、绘画、设计,通过多媒体设备感受空灵的音乐,通过翼展服感受飞翔的自由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不学文科,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理科生们将无用武之地,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将枯竭。
那么你同样会发现,如果一个人从未经受过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的熏陶,科技所能满足他的,就更容易达到上限。他会夜夜笙歌朝朝醉,在恒大歌舞白纱飞中度过余生,通过刷短视频和跳广场舞打发时间,饱食终日,弃功寸阴。
某种程度上来说,理科和文科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从宏观角度看,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保障。也就是说你先思考,然后有需求,最后科技帮你实现。我们之所以科技不行,就是因为文科没学好,没有经过深远的思考。只有不断对人生进行思考,才会心存信仰,抱有理想。人类才会有动力不断在科技领域开拓,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人类的精神富足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如果哪一天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因为热爱,如果众生平等享有物质,享有权利,如果哪一天贪婪野蛮的少数人不会骑在多数人头上拉屎拉尿,而是安安分分坐在自家的马桶上,那就真正和谐了。
其实还有一点,法律也是文科,之所以没拿出来重点说,是因为我是学法的,有替自己辩解之嫌。法律对人类的影响绝不逊于科技。文科生研究制度,没有好的制度,也生不出好的科技。只是文科对人类的贡献不能立竿见影,但却非常深远。就像法治可能会是社会出现暂时的动荡,但只要坚持不动摇,往后看50年、100年,人民会感谢今天那些为了法治牺牲自己而发光的文科勇士们。
我相信100年后,至多500年以后,我们就能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人民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并且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到时候没人再来讨论理科和文科孰优孰劣了。因为都在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挥洒热情,何必再分什么文科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