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两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是诗人对当空皓月的惊天一问,可谓“横空出妙语”,这两句读来竟然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亲切自然,既拉近了人们与月亮的距离,也给月亮赋予了善解人意的人格魅力。
“青天有月来几时”,诗人似乎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借助这个问题诗人似乎更要探索宇宙之谜。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二句是诗人捕捉到了月亮与人情投意合之处。月亮虽说高不可攀,却能相伴相随,亲密无间两句。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赏月之后对月亮的描绘:写月亮的皎洁,又将月亮比喻为飞镜临近仙女游乐的朱红天宫,突出了月亮的妩媚;写月亮的清辉,则是“绿烟灭尽”、意思就是说阴云散尽后,月亮才肯露出他明亮光辉,整个夜空整个宇宙为之增辉。
“但见宵从海上来”,这句写夜晚之月,带着大海宽阔而充满活力的气息而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一句写破晓残月,被灰暗的云雾所吞没,其实诗句蕴涵着诗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这二句是诗人从传说中发问。捣药,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在有的文献中也写作姮娥,《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其实这两句中诗人着重写“孤栖”,由此处境引出“谁邻”的担忧,实际是诗人对月的理解和同情。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的感怀:古人今人同月,是月的悠久历史;人和明月一生相伴不离,明月见证历史,则证明人生的短暂。
全诗的余音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两句中,诗意又起波澜,诗人期望明月助酒,因为李白一生最喜欢酒和月,全诗由停杯问月开篇,到举杯醉月结尾,能显示这一性格特色。
“对酒”时需要助兴,“长照”时能以助兴,岂不神仙生活?奇思妙想,心愿所然,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