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人们断章取义了太久,现在,不妨从贝多芬的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入手,去真正体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后半段所蕴含的珍贵哲理——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人常道中国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之显赫。儒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论语》和《孟子》更是历久而弥新,其中先贤古哲之智慧力透纸背启人思考,教人前进。从为人道理到思想感悟,无不令人叹服。
“逝者如斯夫”让人懂得光阴易逝,应惜时进取;“舍生而取义者也”告诉人们何为大义何为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以最真诚的社交警言;“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们懂得德行之范围不只在人前,更在人后;“达则兼济天下”更是指出君子当为国为民!
如此道理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啊,学习之快乐常令人痴迷,学习之乐在于博,博采众长以善自家,学习之乐在于精,精事理学问之道以善其心。因此人们也常将一些至理名言放在嘴边以求时时鞭策,激励自己。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正是那众多至理名言中的沧海一粟,也是儒家文化的产物,然而,今天莫若说是“沧海半粟”。因人们对它的后半句知之甚少,便没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只道是“尽人事听天命”之意,实则不然,如此“断章取义”倒失了偏颇。
司马牛与子夏的故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句出自《论语·颜渊》,其后半句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要知其全部含义需得从司马牛和孔子的门生子夏的一次对话讲起。
春秋战国,兵戎常相见,马革总裹尸,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司马牛忧叹道“人人都有兄弟陪着,我却要孤独的死去。”司马牛命途多舛,他原是宋国人,但兄弟犯上作乱他也就不得不来到了齐国,没有亲人的滋味并不好受,他有此感叹也是人之常情。
作为同窗的子夏便安慰他“死生际遇皆不由你我控制,但君子对要做之事严肃而认真,对交往之人谦恭而有理,那四海之内天下之中就都是兄弟友人,哪里还怕没有兄弟呢?”这让司马牛得到了些许宽慰,后来人们也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由此可见孔子对子夏的喜爱也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