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大学》就是“四书”中的一书,是儒家入门做学问的概论和纲领,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历史上对《大学》的解读主要依据宋代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解》,这本书也是元明清历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时间久了,对于其中内涵的解读就容易被僵化解读。所以我们换个角度,从儒家的《周易》、佛家的《心经》、道家的《清静经》来解读和诠释《大学》。
首先,儒家思想的最高哲学,源于《周易》,可以理解为整个儒家的学说都是在阐发《周易》,因此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庸》、《论语》、《孟子》,它们的言论都能够从一部《周易》的义理中找到思想的源头。
《大学》是儒家四书中最简短的一篇,却把整个儒家思想的纲领框架简明扼要的讲全了。与此相似的是,佛家也有这么一部最短的经书——《心经》,把整个佛学的精髓融于短短两百多字,把修佛的来龙去脉讲的通通透透。
巧的是,道家也有一部《清静经》,是最短的道经,也是道家的几部根本经典之一。同样,它已经把道家修行的原理完全讲的透彻明白。
前面我写过关于如何解读经典的文章,核心观点是“三角定位法”,其中一条就是“以经解经”。
为什么?因为经文是圆满的,但人的理解却总是片面和狭隘的。加上时间的流逝,多少个世纪过去,这些古人的经文经历了无数次佚失、篡改、误读,经历了时代环境和语言习俗的更迭,其内涵越来越遥远和模糊。但幸运的是,真理的外衣总是变化,但真理本身是不变的。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在同一片蓝天下,仰望着同一个太阳和月亮。所以不论因为地域、民族、语言有多么差异和隔阂,真理被“道术将为天下裂”为多少不同的流派,追本溯源,无非是同一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