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能将以景寓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诗人先后三次把月和水组合在一起,构成冷而又冷的意象。例如,当诗人在船上醉饮送客的时候,是“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水月景象;当琵琶女弹奏完乐曲后,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水月景象;当琵琶女自述嫁给商人为妇的处境时,则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的水月情境。
诗中先后出现的三次水月景象和情境,显然是诗人有意为之,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当时清冷的场面。同时诗歌还用了许多感情色彩极浓的诗句,从而使悲秋之情渗透、扩散到全篇,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慨叹。
白居易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同时也勾勒出一幅人生晚秋的图画,唱出了人生晚秋的悲歌。人的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界季节的推移,在《琵琶行》一诗中都锁定在秋季,二者水乳交融,使《琵琶行》悲凉的旋律再一次得到深化。
从叙事层面来说,《琵琶行》不仅有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而且还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比如,在诗人聆听琵琶曲的过程中,则渗透了他对琵琶女的同情和真挚的眷恋,刻画了琵琶女的心理活动,流露了自己的感情。
再如,在“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诗句中,诗人则把琵琶女的迟疑、羞涩,难忍独守空船寂寞,又不便夜间与陌生人会面的矛盾心理刻画了出来。
白居易作为士大夫阶层,却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能倾听她的音乐和话语,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喟叹,是借人抒情的艺术,因为白居易的遭遇与琵琶女的命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都是从京城来到浔阳江;其次,他们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琵琶女早年才艺双绝,正如诗中琵琶女的自述:“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可以说,琵琶女曾经是京城超级网红级别的音乐演奏家;而白居易则是十六岁就写成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从而在诗坛崭露头角,之后更是因为一曲《长恨歌》奠定了其在诗坛的顶流地位。
还有一点,诗人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都遭受了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白居易是由京城贬谪到远离京城的江州,琵琶女也是从京城流落到此地。白居易先是在朝廷任左拾遗,后被贬为京兆府尹户曹参军,五年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先后两次遭受沉重打击。
琵琶女先是在教坊供职,是集才华与美貌集于一身的音乐从业者,后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因为琵琶女容颜不再,年老色衰,无奈之下只能嫁作商人妇,而言商人的重利轻情,琵琶女最终只落得“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体会到琵琶女的辛酸、落寞与孤苦无依。
如诗中所说,白居易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女则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他们虽然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地位,但造化弄人,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相同,自然就要同气相求、同病相怜了,她们都是孤独寂寞的,只能对月长叹。
所以,白居易笔下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为了拨动过无数人心弦的诗句,这两句也成为《琵琶行》的主题。“天涯沦落”一语,其中蕴含着众多的坎坷和酸楚:有从繁华京城迁徙到荒远江州的流放感,有命运多舛、祸不单行的失落感,有无人相伴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