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七首说荸荠,清甜荸荠,冬日风味,却是古代传统的救荒粮
荸荠是算蔬菜还是水果呢?
晚冬荸荠摆在菜场里,带泥的新鲜,洗干净了是乌紫色,那种颜色类似光亮的红木,看起来敦实,果实却是小坛子一样扁圆的。
荸荠的皮略带土涩味,但是雪白的果肉却格外沁甜,带着丝丝润凉。心急的人,往往等不到削皮,直接连皮带肉的丢到口里,要的就是那快意的一口脆,随着汁液下咽,仿佛秋冬的燥火,都瞬间平顺。
荸荠不算名贵的水果,甚至连正经的蔬菜都算不上。只是看到张爱玲《半生缘》里,写荸荠,“一边听瓦钵里荸荠咕嘟咕嘟地响,一边剥热荸荠吃,幸福又温暖。”忽然勾起了很多童年回忆。
生荸荠甜,而荸荠和甘蔗煮水,在几十年前,据说是冬天止咳润肺的良方,冬天的炭火炉子上煨着荸荠和水,煮熟了吃,虽然味道粉些,但还是冬天的美食,但是母亲一定是要我喝下那微甜的水的。
荸荠曾经家常到,让人吃过就忘,但是在干燥咳嗽的冬天,会猛然记得那种独一无二的清甜。
长大以后,看到马蹄罐头,非常惊讶,这不就是荸荠雪白的果肉吗?为什么叫马蹄?
后来也想明白了,因为生荸荠像马蹄啊,马蹄踩过的沼泽,留下串串果实。倒也形象。
荸荠原产中国,是湿地浅水植物,我们吃的就是它的球状根茎。且根茎也富含淀粉。
但是古代为什么没有作为粮食蔬菜生产呢?是因为难以管理,量产,但是它常常扎根在水稻田间,和水稻争夺养分,农民要经常拔去。不过水泽湿地的荸荠是水鸟秋冬的食物,所以古代叫作“凫茈”或者“凫芡”,定义为水鸟的食物。
中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只要农作物能吃饱肚子,也就对凫茈不太重视。况且这果实吃多了容易胃寒,划入了野生药草野菜之类。
但是到了战争饥荒年,人们没有吃的,那么荸荠就可以续命。
《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飢饉,人庶群入野泽,掘鳧茈而食之。”
这里写的惨淡,王莽时代,战争不断,南方闹饥荒,人们成群结队涌入沼泽,采掘荸荠来吃。
实际上何止荸荠,连有毒的彼岸花的球茎也被人食用。
但是荸荠虽然清凉,但是无毒,其淀粉还真的能续命。
从此荸荠就作为救荒的草本存在。人们在管理农田湖泊时,也开始种植或者保留荸荠。
“鹤膝兵家备,凫茨俭岁储。
泊舟依野水,开径接园蔬。” 唐 · 张南史《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 》节录
这是盛唐开元时期的一首诗。
长矛是兵家必备,荸荠是歉收之年必备的贮蓄。
所以我驾着小舟,去水边开垦菜园。
我要必备长矛,种植荸荠,以应对战争饥荒的风险。
这里可以证明,由于饥荒的记忆深刻,荸荠在唐朝,就已经作为副粮种植,晒干,贮藏,以弥补粮食的短缺。
到现在,农村也常常悬挂有晒*荸荠,淀粉质更多,可以充饥。
“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
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
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唐朝皮日休《三羞诗三首 其三 》
唐朝末年。战争加上天灾,淮河地区,粮食断绝,人们纷纷逃难。
他们带着老人孩子,沿着河流辗转行走。
但是没有吃的,夫妻在路上饿死,怀中还有尚嗷嗷待哺的孩子。
兄弟都分散了,大家茫然,跟着人流走。
此时身上的钱财已经没有价值,一两黄金换一个萝卜,一匹上好的布,换一点荸荠。
荸荠在这里的存在,是延续生命的一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