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
十指欲流血,且急眼⑴前饥。
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玑。
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北宋 · 郑獬《采凫茨 》
郑獬是个非常正直的官员, 治平年间,发生重大水灾,朝廷的赈济迟迟未出,官僚作风严重,郑獬上表皇帝,要求成立专门机构,广开言路,迅速解决水灾和饥荒问题。
他写的这首诗,有着站在劳动人民的朴素立场,想必是他下到民间看到的真实的场景。
人们带着筐子下到沼泽去采集荸荠。
早上带着空筐子,晚上拖着一篮半篮子荸荠。
荸荠长在泥泞里,寒冬腊月用手在水中寻找,也许这片区域早已经被挖掘过,人们只能寄望在更甚的淤泥中找到它们,而手指都磨得快要流血了。
但是不能不找,不能不挖,因为等着这荸荠救一家人的命。
官府里怎么会没有粮食,那官府粮仓里有的是如珠如玉的大米。
只是这些粮食发放不到我们身上,那粮仓的老鼠各个肥硕啊。
在太平年代,偶尔为家人孩子去挖荸荠,是种乐趣,但是真正把它当救命粮时,才知道,水有多寒,泥有多深。
“仙溪剩得紫琅玕,风味仍同荔子看。
何似清漳霜后橘,野人还敢荐君盘。”南宋 · 陈宓《凫茈饷王丞 》
不过南宋则有一段时间富庶太平,荸荠作为时令风味蔬果,是人们饱暖之后的唇齿清赏。这是荸荠真正的水果风味和美,开始呈现。
这里的冬天,只剩下紫色的荸荠。
其风味,可不输给荔枝哦。
就像霜后的橘子,分外清甜,这寒冬里的荸荠,有着特殊的甜美。
这是乡野风味,我大胆的献给你,因为我相信,它最甜美。
就问你的感觉了。
荸荠之清甜,立咽下火,风味独特。爱吃羊肉的宋朝人,哪里会不爱荸荠带给的那种风味呢?
“淤泥生莲花,不如生地栗。
莲花生好看,地栗却好吃。
看底只是虚,吃底却是实。
虚实总不如,般若波罗密。”南宋 · 王迈《送地栗与囊山应叟和尚 》
这首诗非常可爱。因为他送了一筐荸荠给和尚。
佛教信仰莲花,王迈却有世俗的调侃。
和尚啊,淤泥是生莲花,可是不如长荸荠啊。
荸荠又叫地栗,水栗,这是从水里土里长出的可以当饭吃的果实。
莲花是生的好看,可是荸荠却好吃啊。
好看的莲花,那是虚的,荸荠可以吃那可是实在的。
我知道你不论虚实,这些都没有你的信仰高。
不过和尚,这荸荠,我看你还是收了吧。
莲花不能当饭吃哦。
我看到这里,笑出泪来,这是多么动人的友谊,变着法子,让老和尚开胃。
不过荸荠的滋味,那是舌尖上的莲花。
可以吃,可以治疗疾病。
《本草纲目》说,祛体内痹热,温中益气。健胃消食,治呃逆,消积食,此果宜饭后食。还可治便血、血崩等血症。研末食,明耳目,消黄疸,令肠胃不饥。
“登俎非佳果,能消亦爽咽。
温中疑内热,利物可融坚。
齿颊含宫脆,污泥涤滓鲜。
盘飧逢酒渴,遇尔遂泠然。”明末清初 · 彭孙贻《荸荠 》
这是一首荸荠美诗。
放在桌上,荸荠看起来不像是名贵的水果,但是它消食利咽。
它可以舒缓肠道,消除内热,比如吞服了什么铜片铁屑,可以多吃荸荠,利于这些金属融化排除。
吃上一口荸荠,那个脆甜,绝对是上品。
你可知道荸荠长在淤泥里,出水的时候,特别新鲜。
如果你喝醉了酒,或者吃多了燥热的饮食,吃口荸荠,会身心爽然。
这首诗基本涵盖了荸荠的风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