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病榻上,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学术著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后来常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林徽因给“点”上去的。
1946年,在面向西方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著)中,梁思成如此向爱妻致谢,“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苦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
18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他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今天建筑学系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没读到过这段话,它是林徽因首部著作《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的开篇,其中一些高度凝练的观点与名言,即使放在学术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跨越发展的今天,依然可堪在学术殿堂中奉为圭臬。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发表于《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署名“林徽音”,林徽因系1935年改名。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屋顶构架的手绘插图。
19
“我梦想着我建造的住屋是真诚的,里头有孩子和花园、金鱼、厨房和小狗。屋子利用现代的技术来体现中国的神韵。”
这是林徽因对理想建筑的定义。
她提出过一个很妙的见解,即建筑在诗意和画意外,还要有“建筑意”。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这或许正是一位人本主义的建筑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