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曾仕强道可道非常道三种解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6 17:15:09

九、“道”的作用

“道”的作用是广泛存在的自然规律,这种作用体现在大自然的造化功能中。这种自然现象不是谁去指挥、管理、实施,而是造化本能所使然。那么什么是造化本能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变生能的本能

混沌体因挤压而爆裂,由爆裂引起激变而使每一质点之中蕴聚阴阳,这就是激变之后产生的基本能量。其后的冲击、碰撞进一步产生能量,这都体现了造化的激变生能的功能。

2

阴阳合成的本能

质点中蕴藏的阴阳在冲击中被激化了出来,而产生了阴阳交牝的多层次变化,没有这个阴阳合成的功能,就不可能形成阴阳的不同组合而合成多种太素衍生万物。

3

自我壮大的本能

任何物质总是在不断吸收周围物质以壮大自身,任何一种物质总是从单一的逐步发展到复合的整体。从物质的化合作用说明了这一点。

4

趋于平衡的功能

从外界摄吸物质壮大自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得而复失的现象。为了求得自身的稳定,就很自然的要趋于平衡,才能保持其稳定,这种稳定只能是暂时的或保持一段时期的稳定。爱因斯坦总结得好:“物质是能量的暂时聚合体”。人造的黄金是很不稳定的,有时只能保持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可天生的黄金则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这说明天生的黄金有一复杂的趋于稳定的过程,这也是造化的一种本能。

5

延续存在的本能

物质总是在无形中逐步的趋于消失,但物质也总是此生彼灭的存在着,这是延续生存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太阳、地球…等众多星体在内,也是要消失的,而消失的物质又会重新生成新的星体。

动植物的延续则反应在繁衍后裔的接替方式,以保持其物种的延续存在。延续方法多种多样,但延续存在的本能则是同一的。以上造化功能反应了“道”的作用,也反应了物质不灭定律,以及“有”、“无”互变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曾仕强道可道非常道三种解释(9)

十、道隐无名

老子对“道”的形容是:“视之不见,命曰微。听之不闻,命曰希。抟之不得,命曰夷”。意思是说:“道”的隐晦而不明显,以它的微细而不容易察觉,也就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察觉。因为这种声音四散而稀薄,所以听到了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其声音不知道来至何方,消失于何处。因为它的无形,所以抚摩也没有什么感觉。

又曰:此三者,指微、希、夷三者而言,“不可致诘”,不必刨根问底多所追问也。不过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皆虚而不实无形、无状之物象而已。故“混而为一”,“一”者“道”也。即混而为隐晦不明之“道”也。

故下文曰:“道隐无名,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

“道隐无名”是无形无象的,因此“道”是隐匿不名的,“无名”不明显也,此即“道之为物”乃恍惚状态之物象,故“道”亦隐晦不名。不显于形象,而在于作用也,其作用固然不可见而实存。故曰:“道隐无名”。“名”与“明”义通。

其上谓上至于天,其下谓下落于地。“道”之表象不皎明,内象不晦暗也。其明可上至九天,而不失其明;其暗可下落深渊,而不憎其暗。乃“道”之作用,于天地万物之间有显有不显也。“昧”,晦暗也。

但恐《老子》义不仅限于此,或更有其作用于事物之间与事物本身之内。用“上”、“下”总括之也。

“道”出于自然,一动则生“道”,故无所谓起始,更不会有终结。溯前而迎之,不见其起点,故曰:“迎之不见其首”;追随其后也不见其去处,故曰:“随之不见其后”。

“无”有的认为当作“无物”,殊不知“无”乃天地生成之前,太空处于无动向、无生机的混沌状态,并非无物,故作“复归于无”。

“道”是语言文字很难形容的,但不是不能形容,也不是不能解说的。故老子之论“道”,是从多方面比喻来论述的。毕竟使我们对“道”有了较明确的概念,对“道”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这也说明“道”本身不是不可以解说的。当然,还需以向“道”之心的悟性,去深入理解和加以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老子精辟论述的《道德经》啊?

十一、道的应用

“道”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概括,而体现于天道无为之“德”。

“道”的应用则是对天道无为之“德”的体会,而引用到一切事物中去的法则。

《道德经》自必是先论“道”而后论“德”,既符合行文次递也便于后文的论述。

是以老子先论述“道”的各个方面,然后必然转述于“德”,并从天道无为之“德”的领会中,提出符合天道法则的应用指南。

老子对道的应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修炼的纲领和方法(另有专篇论述,此不赘述)

2、爱民治国的行为法则

3、以“道”治世的政策纲领

现综述如下:

1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意思是说:“道”本“无为”,是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功可大了,所以我知道“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全句的意思是说:行不言之教,如“道”之无为,不言不语悄然进行,此隐隐“无为”之体现。无为的有益之处广泛,功不可没。

可惜的是天下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也少有人效法这一点。“无为之治”是治国的方略,不言之教是爱民的法则,所以统称为“爱民治国”。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意思是说:“无为之治”是治国的方略,不言之教是爱民的法则,统称为“爱民治国”。作为一个侯王能够以“无为”的原则,去“爱民治国”么?

“侯王若能守,万民将自化”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侯王能够以“无为”的原则,信守自己的诺言,自己首先做到“无为”,以自己的无私行为,作为万民的榜样。万民将自然而然的效法,而受到感化。并且还能够激发万民,作出无私的奉献。

以自己的无私行为去带动万民,这样国家就会安静而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万民幸甚!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意思是说:民固然可以感化,然而也有不受感化者,或者开始已经被感化,而后又再度作乱者并非无有,但是可以谴责他的行为,给以“无名之朴”的教育。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意思是说:通过这种“无名之朴”的教育以后,这样就不会再有不服的想法和过多的私心杂念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思是说:万民都已经真诚的归化了,没有了过多的欲念,天下也就归于平静了,长此下去这样天下不正也就自正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全句的意思是说:所以圣人总是本着“道常无为”的原则,以无私的行为处事、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则民众自然得到教育和感化。所谓“无为”也就是无私的行为,无私心而为公也。

“爱养万民而不名有,可名于小”意思是说:圣人爱护万民、辅育万民而不自己标榜有功,不自居功而成名于小小一方,为一域之侯王。

“万民归之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意思是说:万民都自然而然来归顺他,而不自以为是万民之主,结果反而显示弘扬于一邦,而被万民尊敬和拥护爱戴,其结果成就了更大的事业。

“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全句的意思是说:功成而不自居有功,因为不自居功,反而功绩永存不会被人忘记。

“功成,身退,天之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功成之后就退身事外,这样才符合“天道”的“无为”精神。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全句的意思是说:之所以圣人最终能够成就大业,就因为他不自以为大。而是以无私的奉献,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能力,结果始终不自以为大,反而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老子之言岂空谈哉!我国初期不亦如此乎?如不重于教育而重于法制,国多滋章,民自昏昏矣,大道废仁义出,而法制兴矣。

“天地不以仁万物为刍狗。万物作焉,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辞。圣人以仁百姓为刍狗。辅万民而尚自然之无为”。一章中论述了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之间的德性关系。此之所谓仁者爱养也,不同于仁义之仁。又不可不知也。

天地本是无思想、无感情的。天地并不是以什么仁慈才视万物为幼小生灵而哺育之。圣人是以天地为榜样,辅百姓而尚自然无为。 “生而不有”,天地辅万物以生,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实秉乎自然之本性,辅助万物纯随自然而生息繁荣,故无所推辞。这样的德行乃“道”之本性,辅育万物,其大德矣,故曰“是谓玄德”,“玄德”,大德也。

“长而不宰”是用以说明圣人不强制主宰老百姓的意愿。“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谓圣人不愿显现他的贤能,故曰“其不欲见贤”。“悠兮其贵言”,“悠兮”淡然貌,“贵”,少也,“其贵言”,不自多言也。“百姓皆谓我自然”,正由于圣人不自居功,不自表白,虽竭力辅助万民,而百姓并不一定能感到圣人的呵护,所以还自以为今日的生活安定是很自然的结局。

圣人于百姓犹太上之于万物。不因得百姓“亲之、誉之”而自以为施仁于百姓,不因百姓“畏之、侮之”而不施仁于百姓,功成不居,事遂而身退,故百姓亦不感知圣人之仁,百姓皆谓我自然。

圣人禀“天道”而行,故圣人亦“无为”。

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曾仕强道可道非常道三种解释(10)

2

柔弱处下

老子认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莫之能胜。故,柔胜刚,弱胜强,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不入于无间”。故主张以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的主导思想。柔弱并非软弱,乃本“寒胜躁,静胜热”是以,要以柔弱去战胜刚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很实际的例子。以此看来,柔弱是可以胜过刚强的,弱小的也能胜过强大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轻易成就的。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真理。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反而能够攻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这种柔弱的东西,没有不能侵入的空隙,也就是只有像水一样柔弱的东西,才可能是无孔不入的、无坚不摧的。

处柔弱不是忍辱受屈、自甘懦弱,而是一种致胜的最佳策略,能够收到最大的胜利效果,全面的胜利才是目的。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以下处之,“辟道之于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王”者,百川之大汇集处也,处其下则百川将自归。

同理,人总以谦虚自居,则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能得到大多数人拥戴,使一己之力变为众志成城的一股巨大力量,则攻无不克,此以柔克刚之至理也。岂是懦弱委屈,谓之守柔,忍让不抗,谓之处下哉,作如此解,左矣。

老子论“道”不单只论哲理,其论道的目的在于应用,谓老子之道为玄虚者,实未能读懂《道德经》这本旷世哲学经典,未能彻底理解“道”的真谛,不明老子之主旨也。

一般多把老子之论“道”与道教之谓“道”混同一谈。道教之行修实得老子“守中抱一”之启迪多矣,然行修之法在《道德经》中只是其论“道”之一部分,而非全部。故不可,以道教之道概括老子之“道”,世人犹当知晓,否则本末倒置矣。

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曾仕强道可道非常道三种解释(11)

从整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论述已够清楚的了,概略的归纳起来他告诉了我们以下一些道理:

道的本体是:“先天地生,绵绵若存,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沌体。

道的起源是:混沌体解体前后出现的奇妙的“玄牝”变化。

道的实质是:“有、无同源,同谓之玄”。

道的变易是:道为“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衍生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本性是:虚实互化,其演变的机理出自造化的本能。

道的特性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的运化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的化生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的伟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四域之中道大居首。

道的形态是:“无形之物,无状之象。是谓恍惚”。

道的范畴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的往复是:由虚化实,有复还虚“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

道的永恒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的大业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夫唯不盈,故蔽而新成”。

道的修炼是:以“守中抱一”为纲领,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方法。

以上还不能说是已全面的概括了“道”的全部,但由此已足以说明老子的“道”是可以论述的,并且完全能够说清楚。

老子在最后一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意思是说:我的话是有来源、有根据的,并且也是很有哲理的。可惜普天下的人多不理解,也都不肯去实行。唯独我不知道其中原因,所以能够理解深知我心的人太少了。了解我的人不但稀少,然而效法我的人就更少了。

看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经》这本旷世哲学经典,首先必须具有道心,否则正如老子自己所预见到的那样:“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于是只好被“褐而怀玉”了。

为此不禁感叹曰:良苦道德经,悟透皆道心。道心换人心,本我人类心。修道同修德,大道永不弃。惟恐本无道,伪善欺众心。

来源:京博国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文推荐

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曾仕强道可道非常道三种解释(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