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我说了,我自己有数,你能不能别管我了?”
儿子一边不耐烦地回我,一边戴上耳机,“咚”地一声关上了门!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我算是领教了。
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10岁之前,看着乖巧的他,我觉得真的好幸福!大概从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后,我开始郁闷痛苦了!
学习不用心,作业拖拖拉拉,写完了事,对错都懒得管。让他多做点练习,或者预习一下明天的课,他嘴上“嗯嗯”应着,身体却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半小时都不挪一下。
这次期中考试,数学满分120分,他就考了73分,刚刚及格。我准备了一肚子的“道理”和“分析”,还没张口,就被他堵在门外。
老师也找我谈过几次话,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太懒,劲儿没用在学习上,让我多上上心。
为此,我费尽口舌:
“儿子,你得自觉点儿啊!学习是给你自己学的,不是给爸妈学的!”
“你看你这屋子乱的,自己收拾一下能累死?男生也要干净利索!”
“别老玩手机了行不行?眼睛还要不要了?赶紧去看书!”
“跟你说了多少遍,做事情要有计划,不能这么拖拖拉拉……”
这些话,我都说得口干舌燥,他也听得耳朵起茧。可结果一点用没有,儿子还是老样子,永远都改不了。
尤其是看到他那副“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着”的样子,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对着他一顿吼,甚至会动手打他。
因此,儿子经常跟我们打冷战,问他话他不理,叫他也装听不见,气急了还摔东西。我俩这关系,算是彻底降到了冰点。
看着儿子那眼神越来越疏远,我这心里是又气又急。明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可除了叨叨他、冲他发火,我好像真没别的招儿了。
后来,实在没辙了,我就琢磨:行,硬的不行,那咱就来“软”的?
于是,我咬咬牙,开始强迫自己“闭嘴”。
他玩手机,我看见了,扭头就走,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他作业没写完就溜去看电视,我深吸一口气,忍了;他屋里乱得跟打劫了似的,我把门关上,假装看不见……
刚开始那几天,家里确实消停了,也不鸡飞狗跳了。儿子也挺自在,没人天天在耳边念叨,更加放飞自我了。
可没过两天,我这心里就七上八下的,开始打鼓了。不对劲儿啊!
闭嘴是清净了,可问题一点儿没少,反而更严重了!
他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没谱,睡觉也越来越晚,早上起不来,学习更不上心了。
这可怎么办?讲道理不行,闭嘴也不行,跟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太难了!
02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偶然刷到一个心理学教授的讲座片段,老师说:
跟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光靠嘴说没用,他们嫌你烦;
可完全不管,他们又觉得你不在乎他了,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其实,这个年纪的孩子,多数吃软不吃硬。
但这个“软”不是没底线地迁就,而是走进他们心里去,让孩子觉得真的你懂他、信他,这样沟通才有效。
这话一下子点醒了我。
过去,我太焦虑了。怕儿子不好好学,将来没出路;怕他养成一身臭毛病,以后进入社会吃亏。
说实话,我根本不相信儿子的能力和判断,总想把我的想法、经验直接塞给他,希望他“听话”,按我说的做,这样我才能踏实。
可青春期孩子,最烦的就是被管着、被安排、不被信任!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要独立,想要被当成大人看。
我那些“为你好”的道理,在儿子看来,是命令,是不信任,“你不行,得听我的”。
而选择“闭嘴”,什么都不管,会让孩子觉得:“我没救了,连妈妈都放弃我了,那还努力个啥劲儿?干脆破罐子破摔,爱咋咋地吧!”
然后就真的开始摆烂了。
其实,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情感上的连接和肯定。
他们表面上看着叛逆、冷漠,但内心其实很敏感,也很迷茫,既想独立又害怕失败,既渴望被认可又常常自我怀疑。
这个时期,如家长还是一味地讲道理、指责和否定,或者干脆冷处理,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所以,跟青春期孩子相处,讲道理是下策,闭嘴是中策,真正的上策是——
要在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多对孩子表达,对他的认可、肯定和信任,不要老是评判对错。
要让孩子感受到“我懂你”、“我相信你”、“你在我心里很棒”。
先把亲子关系稳固了,再去说具体的事儿,才有可能行得通。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从与儿子相处的方式上,逼着自己去改变。
具体如下:
03
1、对待孩子,少挑刺儿,多找亮点,真心实意地认可他,哪怕是小事儿
以前我老盯着儿子哪儿做得不好,哪儿让我不满意。现在,我得反过来,努力去发现他身上那些好的地方,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有一次吃完晚饭,儿子破天荒地主动把碗筷收到水池里去了。
搁以前,我可能会说:“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啦?要是天天都这么自觉就好了。”
但那天,我一看,赶紧夸他:“哎,儿子,谢了啊!主动帮妈收碗了,真懂事儿!”
儿子愣了一下,挠挠头“嗯”了一声。
还有一次,我让儿子去楼下超市买瓶酱油,顺便给自己买点零食。结果他回来,不仅酱油买对了,还捎了根我爱吃的老玉米。
过去,我可能就随口说句“谢了”,或者干脆觉得这是应该的。
那天我特意把他拉过来,看着他眼睛说:“儿子,你太细心了吧!还记得我爱吃玉米!妈妈心里暖暖的,谢谢你!”
他得意地说:“小意思!”
就是这些生活里的小细节,我把儿子做得好的地方,真诚、具体地说出来,让他知道我看见了,认可了。
当儿子收到越来越多的、积极的、肯定的信息时,他会觉得自己是被欣赏的,是有价值的,就想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