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口号霸气押韵,古文口号霸气押韵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6 20:56:01

标语贵在传心意,万里为邻共同心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林泉

在我们感叹于日本驰援武汉物资上诗句优美的同时,也有人把头转向了内地的“硬核”标语,两相对比中自觉划分了高低贵贱。而在我看来,标语和留言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期盼与鼓励,形式是次要,重在传达心意。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疫情之下,在国人仍将日本人套在“鬼子”的影子之下时,日本各界正积极为中国募捐和物资运输。身着红旗袍的十四岁日本女孩在池袋街头的寒风中不停地给路人鞠躬,她的手里拿着募捐箱,她的身后就是用毛笔写就就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另一边,日本富山县集一县之力,为辽宁捐赠并留下内部员工自创的四联小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比邻而居,共处儒家文化圈内,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有友好交流,盛世大唐,更是将中国的诗词文化传入日本。灾情到了,日本友人以诗句相赠,满怀诚意,流露出对中国人民最诚挚的关怀和勉励。我们是应该铭记历史,但更应该把握当下。正如中国驻日大使孙铉佑赠予鞠躬少女的话: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俗有度,更硬核

疫情面前,花样百出。各省市县村张贴大红标语,从“勤洗手,多通风,少出门”到“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不少霸气的标语被网友抨击:看看人家日本,这真是俗透了。不过,有时候俗气反而比文雅更有吸引力。细看“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带病回乡不孝二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如当头棒喝,威胁并震慑了出门者,聚会者,回乡者和老年人,当前确实取得了不错的防疫成效。但是,仔细想来这些硬核标语仍有不妥之处。简单粗暴的逻辑,充满诅咒的言语,为将亲密的邻居、友人隔开,不惜恶语相向,难道我们就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了吗?

我想说的是,俗有度,更硬核。“疫情”是一本大书。对民众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教化时机。假如在标语的拟定中,我们能做到既保留俗语的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优点,又能守住俗话背后的道德底线,让俗语温暖起来,那么我想,我们的“抗疫之战”就多了教化民众、温暖人心的意外之喜。

贵在情,暖在心,鉴在行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无论是日本标语,还有中国标语,除了语言形式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标语传情达意的功能。诗词用语温馨,硬核俗语惊怖,标语背后的初心却都是为了当前疫情的防控。语言背后的文化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不妨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宽容,化祝福为动力,化戾气为祥和,同休共戚,把这些雅俗之言转化为内心最真诚的呼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与国共患难的决心!友善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理解、信赖、关怀医务工作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向灾区奉献一份爱心……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即便身在无限远方,尽管被时空的限制阻隔,在同一一片荧幕之下,我们送上最真诚的祝福:“武汉挺住!中国加油!”此时,你我之间,口罩上的眼神交织,无需言语,我们就坚信两颗赤诚的心朝向同一方向。

诗经口号霸气押韵,古文口号霸气押韵(5)

硬核不是诗意缺失的借口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刘宇赫

春风十里,暖不过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冰霜千年,抵不住一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大和民族对中国人民诚挚的祈愿,借绵绵诗意,在疫情笼罩的天空下,潺潺地温暖着人们的心。然而,这种“典雅”似乎并不是中国“抗疫”标语的主流。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几乎全是“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来相会”这种简单粗暴的口号,以“硬核”为幌子,掩饰着诗意的缺失。

窃以为,“硬核”固然要有,但是绝不可以成为诗意缺失的借口。毕竟,道理口号谁都曾有耳闻,振臂一呼谁也都曾做过,但唯有将诗意嵌入“硬核”的道理之中,标语才能真正走入人们的灵魂深处。

那么,到底何谓诗意?诗意并不仅仅是韵律与平仄,也不仅仅是意象与格调,它更多的是五千年诗文化中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沉淀着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沉浸于滔滔历史长河之中。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国之诗意,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书卷中,“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那些持“硬核态度”的人,普遍认为诗意可有可无,认为“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这类标语很“接地气”,“话糙理不糙”,只要标语意思到位,语气够硬,足矣。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当人们看到这类标语时,很多时候只是一笑了之,以嘻嘻哈哈的态度看待所谓“硬核”。从微博贴吧里网友的评论中不难看出,调侃、戏谑的态度还是占据了主流,硬核标语在“防疫”中的收效实在甚微。

海德格尔有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不只是锦上添花,它更是一把让我们敞开心扉的钥匙,让我们能认真倾听,铭记于心。我们大多数时候更容易接受那些温文尔雅,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如沐春风的言辞。而“硬核”口号试着用强制甚至恐吓去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未免有些生硬粗暴,丝毫没有顾忌受众的心理。对于现下社会的种种乱象,“硬核”口号只治标,却不能治本。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人心,从目前的情况看,硬核口号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反倒是异邦友人的春风细雨正在融化着人们心中的坚冰。

诗意是一团烈火,不懂它的人只能看到屡屡轻烟;诗韵是一束光,不知它的人只能看到斑驳暗影。诗意之于我们,是精神上的富足与享受。如果说“硬核”是从物质层面满足了人们对规则的需求,那么诗意就是从精神上“润物细无声”。王尔德说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那些被硬核充斥了生活的人,活的没有诗意,又何尝不只是存在呢?

诗海无穷,诗意磅礴,何愁诗意无处寻?因此,在生活中你不妨放下一点所谓“硬核”,放下一点粗暴草率,放下一点无理头,在自己的生活悄悄注入些许诗意,或许,你的世界,你的人生将是另一幅画卷。

标语的纯“硬核”是当代中国基层大众诗意缺失的表象,亦是古风式微的缩影。我们不能盲目地以“硬核”为挡箭牌,掩盖自身诗意的缺失。唯有从传统文化中找遗漏的回本属于我们的诗意,描绘出我们自己的“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才能让生活再次充满诗意的旋律。

诗经口号霸气押韵,古文口号霸气押韵(6)

雅俗各异,传统仍在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马晓霖

武汉疫情期间,日本的捐赠物资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古雅的诗词,而中国农村悬挂的却大多是“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种看起来粗俗的“土味”标语,因此不少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丧失,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人几乎丧失了会说话的能力。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不,当然不是。中国农村的标语虽然粗俗,但“很接地气”“话糙理不糙”,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也确实起到了“防疫”的作用,但却没有古诗词般恒久的文化魅力,日后必定淹没于文化长河。那么,两国标语何以如此不同?

首先,标语想要达到宣传目的效果,就必须与受众相匹配,具有针对性,才能使信息接收者入心入脑,付诸行动。中国农村标语的受众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观念滞后、信息闭塞的中老年人群。他们对文字的理解水平有限,若是挂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类标语,即使他们能勉强看懂,由于他们消息闭塞,难以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农村缺少娱乐设施,冬日聚群本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人会坚定遵守呢?同样的,若是在日本援华的物资上写上“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会”,岂不是会被其他国家笑掉大牙?

再者,标语的发出者是标语样式的决定因素。农村标语的发出者是基层干部。疫情来得突然,干部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斟酌考量,另外,他们扎根于人民,了解村民的文化水平与生活习惯,所以就有了“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这种硬核标语。日本的标语发出者是日本的正规组织和文学社,他们的文化水平高,有专业的知识和国际视野,写出这样的标语不足为奇。

总的来说,这些农村的标语虽然粗俗但却很硬核,少了几分诗意却多了些实用性,正符合疫情防控的需要

当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丧失”的担忧虽有些反映过激,但却不无道理。有的农村标语不仅内容粗俗,还包含了恐吓、威胁、歧视、诅咒等非理性的语言,个别标语甚至出现了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火药味,与和谐的社会主义良好氛围相去甚远。但我们不应过度解读,这只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它反映的是当前的文化漏洞,但我相信,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时代文化的进步,这些标语自然会淡出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通俗易懂、幽默而又实用的标语,如“如何算孝顺,看住爸妈不出门”等,这足以看出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上,在当下的语境之中,正萌发新雅。一些农村标语可以试着向这种通俗却温暖的标语转型。

对于中日标语的异同,不必过度解读,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出现文化的两极分化。雅俗各异,传统仍在,或许雅俗共济才是中华文化之道。

诗经口号霸气押韵,古文口号霸气押韵(7)

多元标语无高下,因时制宜便为佳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董柯江

近日,来自日本捐助的抗疫物资引发了网友热议。其上诸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一句句或磅礴大气、或端庄典雅的诗词标语,令不少网友钦佩之余,更是发出了“国内传统文化沦丧”的感慨。然则,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种窥斑见豹的评判真的能站得住脚吗?

诚然,我们生活中的横幅标语大都难掩粗俗直率,甚者如“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种大街小巷频频现身的标语,充满暴力意味。当我们被这些“接地气”的雷人标语所围绕之时,横空出世的诗词标语就同一股清流般,令我们日常所见的标语都黯然失色,这种巨大的表达反差不免促使了“文化悲观论”的萌芽。

但是,在这疫情肆意的背景之下,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标语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告诫人们疫情期间的不当行为,从而使其自觉遵守防疫规定,起到防止疫情扩散的效果。诗词标语固然高端,可若置于乡村街道之中,无疑是“曲高和寡”,于人心中难起波澜;硬核标语固然简单,可的确能够“雅俗共赏”,真正起到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诗词标语,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的诗词文化,的确引得我们心灵共振,倍感温暖。当然,诗词标语的出现也并非是偶然,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历史来看,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曾多次派遣特使,赴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也就是从那时起,诗词传入了日本,并日趋盛行。日后,虽日本的文字逐步脱离了汉字的束缚,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却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以这种两国间共有的艺术形式化作标语,不仅可以更好地向中国人民表达日本人民的关心、祝福,更是象征了两国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颇有一举二得之效。

再者,从国际外事交流方面说,无论是政府间抑或是民间自发,国与国之间的支援救助,同样是外事活动,礼仪同样不可或缺。在同样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日本,人们对外事礼仪尤为看重。这种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礼仪情结”,使他们即便是遇到再细小而微不足道的事情,总是频频敬礼,频频致歉。因这样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在这样重要的外事援助活动中,他们又怎不会在用词用语上不详加斟酌呢?据此分析,诗词标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观之,两种风格迥异标语的出现,既有其客观历史文化因素,又有其主观情境的原因。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标语,其终极目的皆是为了让标语在合适的场合发挥最大的功效。所谓多元标语无高下,因时制宜便为佳。若出离情境,将之强行比对,妄下断言,就认为这是“国内传统文化沦丧,中国人几乎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云云,窃以为过矣。

诗经口号霸气押韵,古文口号霸气押韵(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