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无诗风词韵,更需深入人心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杨逸飞
近日,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古诗词火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古风古韵,意韵悠长。反观国内各大媒体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标语,在网友看来似乎少了些唐风宋韵。可细研究之下,我们发现,我国非无诗风词韵,大疫之下,标语更需深入人心。
日本标语的盎然诗意,优美文辞,一时间在国内引起热议,慌了神的网友更是抛出了“传统文化中断”的结论。这显然是庸人自扰了。
早在疫情爆发的初期,网络上便早已出现了一些激励人心的章句:“乙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计。……月余,疫尽去,国泰民安。”《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冠军得主彭敏,更是以“恩深转无语,怀抱甚分明”等诗句回赠。在众多的网文词章中,不乏使用古雅笔法,更不缺平仄押韵,其恣肆文采与日本友人的寄语相比,毫不逊色。正如谢安与谢玄棋逢对手,难分伯仲。又怎能说本国无诗风词韵了呢?又怎能轻易判定我们传统文化中断了呢?
或许网友们又会把矛头对准挂于乡间街头的硬核标语,“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会”“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何其粗陋!我们不妨思量一番,农村标语的撰写人多少本村的村干部,他们撰写标语的目的是传播防疫知识,控制疫情传播。就标语本身来看,且不说其韵脚相称,读来顺口,便于流传,单看其宣传效果,就可谓真正起到了预期的防疫效果,并且让大疫之下的“顾大局,识大体”观念深入人心,乡间民主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
或许网友们又要说难道高雅的诗词标语就不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吗?为什么一定要如此粗俗呢?马克李维有言:“有的时候,距离会让人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于农村内的厚朴民众而言,辞藻华丽的文字并不能触动人心,让他们意识到疫情的严峻性,因为这些古语雅言并不在他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体系之中,这就意味着民众不会对这些语言形式有任何敏感,而只能“熟视无睹”而已。而“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这样通俗接地气的语句,虽然读之粗陋,但能真正走进民众的内心。况且,标语话虽直白粗俗了些,却并不格调低俗,而是话糙理不糙,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叹息,更不必自怨自艾。据悉,日本物资上的诗文标语绝大多数是居日华人拟写的,引用了《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是NPO法人仁心会联合日本湖北商会等四家机构,这些全是华人组织。他们即便远离祖国,却依然心系家乡,疫情之际,不忘故土,施以援手,其情动人。这不恰恰是“游子悲故乡”的诗心诗情,恰恰是国难之际最动人的诗风词韵吗?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高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词寄语与简明标语均为赋深情,遇到“唐风在日本传扬”,我们不该抱怨,反倒应该为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而自豪;遇到“你只会武汉加油”,我们也不该抱怨,追源逐本。正如龙应台所言要改变“集体的心灵贫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
国内非无诗风词韵,只是,大疫之下,标语更需深入人心。
相比于美,实用于当下更重要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2 林慧凯
日本抗疫物资上的标语引经据典,读来让人感觉满满的“大唐风采”;国内城市农村标语一语中的,不加修饰,很“接地气”,只求让人能看得懂,记得住。好事者将之两相对比,好像一下子显得国人的文采尽失,甚至有人说“中国人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其实,依我看,不同的标语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形势,在中国疫情形势如此危急的情形下,简单直接的标语,比古韵古香的经典诗句实用得多。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何其美哉,细细品来,道出了天下之人为一家的美好愿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何其壮哉,细细悟来,道出了日本友人与我们同甘苦、共患难的高尚品格。感动之余,我们不妨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中国的疫情防控,仅仅靠优美动人的诗句,真的实用吗?
疫情之时,正值我国春运回乡高峰,也恰是国人春节前夕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的人流密集期。防疫标语的拟写目的就在于,能够第一时间控制人口流动,防止交叉感染。当社会大众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家自动隔离,为抗疫工作进一份力的时候,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和防疫工作的紧迫性。这种情况之下,“硬核”标语应运而生,这些标语的重点宣传对象是那些“始作俑者的野味食用人群”“返乡探亲流动人口”“消息闭塞观念滞后的老年人”“麻痹大意聚会串门的大无畏人群”等等。这些标语完全符合这些人的生活语境,且生动形象,不乏有高度的警醒意识。虽然标语确实是土里土气,但确实是话糙理不糙。一句“串门就是互相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可能真的会叫醒一些装睡的人。这也是《人民日报》第一时间为这些标语点赞的原因。
这是一场没有枪炮、硝烟的战争,却是一场有病毒、恐惧、谣言、歧视的战争,它更加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一名和恐惧、怀疑、谣言、自私斗争的战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高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此时,一句简单粗暴,直抵人们内心深处的话语,比任何灵丹妙药都好用。一句优雅之诗,不一定会阻止人们谣传的行为,但一句虎狼之词,则一定能惊醒正在犯错的人;一篇引经据典,共唱和谐的骈文,不一定会引起人们对人人平等的重视,但一则简洁有力,充满现实意味的小文,一定能引起人们对于人格的重视。这个时候,一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比“同气连枝”要有用得多。
我们既要感动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带来的友人关怀,更要听训于“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的防疫宣传。日本友人的标语,是为了展现中日的友好关系,大和民族与中华民族同在;而中国标语,只是为了快速提醒市民、村民疫情的严重。功用本就不同,非要争出个好坏,辩出个输赢,未免牵强了些。
不同的标语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形势,相比于美,实用于当下更重要。
雅俗共构“接地气”的传统文化
昌邑市第一中学 6101 谢宇家
全国抗疫期间,各类标语层出不穷,有日本送入中国的”经典诗词”型标语,也有国内民间高手拟写的”幽默雷人”型标语。虽然一个显得高雅,一个显得粗俗,但他们所表达出的对抗疫工作的支持是相同的,得到了民众认可,都是”接地气”的。
日本所引用的“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都出自中国古代诗词,这种充满诗意的标语,使人们感受到了千里之外的邻邦带来的温暖。我们感动于这些标语,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更因为它们同时带来了异域他乡的“文化知音”的脉脉温情。日本标语也正是因为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方式才变得“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的。
与中国和日本关系不同的是,国内民众之间,尤其是标语的宣传单位和被宣传对象之间,他们更像是国家内部的亲人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关起门来一家人”。家庭内部的交流更多关注的是信息传递的效率,而语言是否精彩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况且,在防疫面前,我们衡量标语好坏的标准应该是防疫的效果。单看这个标准,国内的宣传标语就显示了“精准宣传”的特点。“今天吃一口野味,明天地府来相会”关注到了始作俑者的野味食用人群,“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关注到了消息闭塞观念滞后的老年人,“出门就是相互残*,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关注到了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到处流串者……而且,这些标语通俗幽默,话虽糙但理不糙,使人们在读之一笑后立刻就提高防疫警惕性,从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达到极佳的效果。细品虽失之粗俗,可也正体现出“中国民间文化”的气息,折射出民间文学的土味乡情。
至于,个别网友所说的“国内传统文化沦丧,唐风在日本延续”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这要么是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视野才有的片面判断,要么是缺乏文化包容心态的立场下才有的非理性判断。近几年国内风行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等文化综艺节目火遍大街小巷,传统文化蔚然成风,我们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无论是高雅是诗词文化,还是俚俗的乡土文化,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种文化形态雅俗共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接地气”的传统文化形式。这举国抗疫的艰难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民族历经时代沧桑洗礼的多元文化将更加熠熠生辉。
总而言之,农村的标语绝不是传统文化的沦丧,日本的标语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移。这两种文化形式合并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华文化形态,否定任意一边,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