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乱岁凶,四方扰攘”,这八个字可谓汉末的真实写照。
朝野上下,外戚与宦官斗得你死我活;朝堂之外,濒临饿死边缘的灾民揭竿而起,整个王朝,竟无一处安宁。
很多时代的乱世之始,都惊人的相似。灾年、瘟疫、重赋杳然而至,让老百姓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在如何处理灾民这一关乎到王朝存亡的抉择上,桓、灵二帝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以一道道重压对付那些敢与朝廷唱反调的刁民,将老百姓的反抗情绪推向巅峰。
殊不知,让老百姓获得满足的方式很简单,开仓放粮。哪怕只是一碗清澈见底的稀粥,让可怜的饥民暖暖身子,也能让老百姓放下手里的锄头菜刀,重拾对王朝的信心。然而,统治者却选择与民本针锋相对,这无疑是在将大汉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时的百姓无需什么信念,只要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就能让他们玩命。不光是来自古战场巨鹿的张角,即便当时冒出个李角、王角、赵角,只要他敢牵头,一定会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响应。张角不是个出色的起义家,但绝对是个出色的邪教头子。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段口号喊得可谓相当有水平。
这句口号里的“苍天”,说的便是以天命行使皇权的统治阶层,也就是大汉王朝。黄天当立,便是头顶的天空将由黄天取代,意味着改朝换代。后面两句,则对应了起义年号与张角的目标,汉灵帝光合七年正是甲子年,他打算在一年之内颠覆汉朝,让天下重归太平。
其实,单就“黄天”两个字来说,里面就有许多门道。
什么是“黄天”?
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夕阳西下的天空。对于农民而言,这无疑是一天中最漂亮的景色。在田地里忙碌了整日,在黄昏的夕阳下回到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劳苦大众对幸福的最大诉求。
此外,按照风水书中的说法,汉朝以火德立国。在五行中土因火生,“黄”亦是土的颜色。张角希望自己的势力能够成为颠覆大汉的土德王朝。
从黄巾军的穿着打扮上,我们同样能看到“黄天”的含义。“天”在古汉语中有首级的意思,例如:“刑天”就是斩首之意。所以“黄天”就是头上缠着黄布条,正符合黄巾军的打扮。
至于天下太平云云,每个起义家都会说,几乎成了“老生常谈”。张角的这套理论,后来,洪秀全也用过。虽说,洪秀全借洋教的幌子宣扬口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内容仍是换汤不换药。
在思想保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年代,张角的口号极具*伤力。很多老百姓在听到他的口号后,脑海里会浮现黄昏般的希望。
与洪秀全一样,张角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了大量兵力,足可与官兵分庭抗礼。各地百姓,听闻张角到来后纷纷*官开城,迎接黄巾入城,群起而响应。
此情此景,是否有刘邦、朱元璋、黄巢打天下的影子?但张角却没能成为前两位,而是像黄巢一样,沦为失败者。当然,这是后话了。
张角的本事不止体现在口号上,他在领导方面亦颇有才华。张角的军队编制很有意思,他将所有信徒编成三十六个“方”,每个“方”都由一名将军统帅。
那么,张角本身是读书人吗?我们不得而知,罗贯中在小说中称张角是一不第秀才,可汉末科举制还没有出现,哪来的秀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张角的军队里绝对有读书人,甚至是低级官吏。
在当时,社会上有不少经历了党锢之祸而失意的青年俊杰,他们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张角的太平道虽有邪教之嫌,但却套着黄老思想的表皮,这样的道家思想在汉代文人的眼里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此外,在史料中可以看到为了迎接张角,不少官署都挂上了写有“甲子”的匾额,或许一些低级官吏也投入到张角的队伍中去。
张角起义之前,有一个细节经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他曾买通了宫里的宦官,预订在三月五日这天造反。可因为麾下有人投靠了朝廷,所以造反的时间才被迫提前一个月。
从这里足以看出,张角的起义绝不是无组织无预谋的暴乱,而是经过了详细规划的起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