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样的起义运动,因何招致失败呢?
原因有很多,笔者只挑重要的说。
首先,是农民军的劣根性。
这里笔者并没有诋毁劳苦大众的意思,只是针对那个特定的年代及特定的群体而言的。起义的主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所以整支队伍毫无军纪可言。古代农民军多有自由散漫的毛病,张角的队伍自不会“免俗”。
若想要带领这一支队伍,首领必须有超越常人的魄力和人格魅力。刘邦的军队、朱元璋的军队在起义之初,都曾做过烧*抢掠的恶行,但起义领袖是怎么处理的?及时安抚民众,及时处置罪犯,及时教化士兵。这种势头,绝不能蔓延开来,否则他们的定位就会由兵变成匪。
当农民军将屠刀伸向同为农民的同胞,那么,他们就已不再是代表农民的正义之师,而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反贼。任何起义,但凡脱离了群众,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汉灵帝的及时补救。
各地起义爆发,朝堂乱作一团,外戚何进被拜为大将军,镇守京师。此时皇甫嵩向汉灵帝奏疏,请求解除党锢,还天下读书人以自由。汉灵帝看完奏章后迟疑了许久,找来宦官吕强商讨对策。吕强说,倘若这些被禁锢的文人投身黄巾贼,为乌合之众出谋划策,那么反贼的势力将会愈发强大。
汉灵帝虽然是个糊涂蛋,好在他比较听话,相信了吕强所言,解除了持续十五年的党锢。从这以后,那些在阉党之祸中失意的清流派和外戚得以复用,成为剿匪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平定黄巾贼的过程中,此前郁郁不得志的部分官员逐渐获得了兵权。
例如,刘备的老师卢植,就在党锢解放后被复用,带着一支人马*向黄巾贼的老巢河北。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汉灵帝没有解除党锢,那么,单凭何进和皇甫嵩,亦会独木难支。正因党锢被解除,各地人才响应官兵进行剿匪,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黄巾军。
当然,黄巾军的失败,还有一重要因素,就是张角的力量无法匹敌官兵。
黄巾军在打下若干城池后,早已获得了充足的武器军备,但他们与官兵的差距却不是这些装备能够弥补的。姑且不说皇甫嵩麾下身经百战的官兵,单就那些地方武装,都不是黄巾军能匹敌的。
在造反之前,张角麾下的士兵几乎没有打过仗,甚至连武器都没摸过。他们非但缺乏单兵作战能力,且不懂得服从的重要性。虽然张角军队的编制无限接近于官兵,但他麾下的乌合之众却缺乏战斗素养,打起仗来一窝蜂地冲上去不听从指挥调度,但凡有一个士兵逃跑其他士兵便会作鸟兽散。
即便是地主手底下的乡勇,平日里也会操练起来。所以,在战争期间,张角的黄巾军连这些地方武装都难以匹敌,更何况是训练有素的官兵呢?
最后,就是张角的人格魅力不足了。
黄巾之乱结束后的三国时代,每个主公手下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人才?偏偏张角麾下除张梁张宝外,再无值得一晒的谋臣武将。张梁张宝之所以被后人铭记,亦是因为他们是张角的兄弟,仅此而已。不光是二十一世纪,哪个时代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
不论是小说还是正史里,我们都无法看到黄巾军中出色的将领。就算张角有堪比诸葛亮近乎妖孽的智商,以他一人的力量也无法统筹规划全军。尤其在小说中,张角的每一支主力部队都是被联合绞*的,从未出现某一支黄巾军驰援友军的情况。
倘若黄巾军中有优秀的将领,根本不会出现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布局。张角的手里足有几十万人马,倘若能善用这股力量,未尝不可建立一番功业。可在义军如此声势浩大的情况下,张角只坚持了九个月时间,显然,这种昙花一现般的起义中还存在其他不可知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