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稿附带朗读技巧,朗诵技巧语调范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7 05:45:20

朗诵稿附带朗读技巧,朗诵技巧语调范例(1)

主 讲 马 景 艳

马景艳(网名:蝴蝶兰)。党员,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山西省朗诵协会会员,平陆县文化馆砥柱之声朗诵社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与主播,卓然艺术联盟盐湖朗诵协会秘书长。近年来,在国内多家网络和地方朗诵比赛中获奖,任多家平台被邀主播,还在网络平台发表诵读作品万余篇,主持当地大小文化活动几百场,同时在线上为全国各地朗诵爱好者主持百余场,多次受到好评奖励,在全国首届“人民朗诵杯”活动中获奖;在北大荒文学馆、耕读书会“声悦人生、精彩纷呈”全国网络大赛中获朗诵达人奖;在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礼赞祖国,声韵华章”展演中获奖;在卓然艺术联盟“永远跟党走”诵读大赛中获奖。

朗诵稿附带朗读技巧,朗诵技巧语调范例(2)

下面我从六个大方面结合自己朗诵实际情况,讲讲初学朗诵者注意要点:

一、什么是朗读和朗诵,你能分清不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朗读和朗诵,感觉好像差不多,都是把纸上的字念出声儿来。但其实啊,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不管是表现形式、想达到的目的,还是用到的技巧,都有挺大差别,主要能细分成七个方面呢,像含义、啥时候用、谁来读、声音咋处理、语言规不规范、要不要加动作,下面咱就从七个方面唠唠。

(一)、到底为啥读——核心目的不一样

先说说朗读,它最要紧的就是把文字里写的东西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传达给别人,就好像老师上课,重点在“以义喻人”。朗读者得把字念得明明白白、响响亮亮的,让听的人能顺顺当当搞懂文章讲了啥知识、有啥思想。比如说在教室里,老师把课文段落大声读出来,学生们就能跟着理解里面的信息。

朗诵可就不一样啦,它属于艺术表演的范畴,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朗诵者得把自己的感情使劲儿揉进声音里,再加上巧妙的语言技巧,就像演员一样,得让观众听了、看了之后,心里头产生共鸣。你看舞台上有人朗诵诗歌的时候,那真是声情并茂,观众的心都跟着诗句起起伏伏,感受到作品里满满的情感力量,这就是朗诵要达到的效果。

(二)、啥时候用哪个——适用范围有差别

朗读的适用面特别广,不管啥样的文字,它都能派上用场。像说明文,给你介绍某个东西咋回事;新闻稿,讲讲最近发生了啥新鲜事儿;还有那些干巴巴但又很重要的法律条文,甚至数学题里的文字描述部分,只要你想让人更好地理解,都可以用朗读来帮忙。

朗诵就挑拣得多了,它主要盯着那些有文学味儿、能抒情的作品。最常见的就是诗歌、散文,朗诵起来那叫一个有韵味。有时候,一些戏剧里情节冲突特别厉害的台词,或者是有意思的寓言故事,要是改编改编,能把感情展现出来,也能拿来朗诵。反正得有让人发挥情感的空间,要不然就不适合朗诵。

(三)、谁来读、咋读——表演身份与形式不同

朗读者没啥特别的身份,就像咱们平时唠嗑一样,把该传达的信息传出去就行。读的时候,手里拿着文稿念也没问题,不用太讲究表情、动作啥的,自然平实就挺好。

朗诵者可就像个专业演员啦,得完全进入表演的状态。上台朗诵的时候,一般都得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不能老瞅着纸。还得加上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眼神交流,脸上的表情也得跟着内容变,这么一整套配合下来,才算是完整的艺术呈现。就好比有人朗诵《将进酒》,一边大声念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边大手一挥,那种豪迈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朗诵的形式。

(四)、声音咋变花样——声音处理各有招

朗读的时候,声音得让人听得清清楚楚、规规矩矩的,跟咱们平时好好说话差不多,关键是把字音发准了,再把该强调的字词,也就是逻辑重音突出出来,可别整得太夸张,不然听着别扭。你看新闻联播里主持人朗读新闻,一直都是稳稳当当、不愠不火的中性语调,这就是朗读对声音的要求。

朗诵就不一样了,得把声音当成画笔,画出各种各样的效果。一会儿声音大得像打雷,一会儿又小得跟蚊子哼哼似的,这叫强弱对比;有时候说得飞快,有时候又拖得老长,这是快慢变化;音调也得跟着内容起起伏伏,像爬山一样。有时候,还会用上一些特别的发声技巧,像气声,让人感觉好像在你耳边轻轻说悄悄话,还有颤音,给声音加点抖动的效果。就像朗诵《雨巷》的时候,用气声念,那种朦胧、惆怅的意境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这就是朗诵声音的艺术化处理。

(五)、普通话还是方言——语言规范程度不同

朗读比较灵活,要是在方言地区,老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懂,用本地的方言朗读课文也没啥问题,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用普通话朗读更规范、通用。

朗诵可就严格多了,必须得用标准的普通话,每个字都得咬得清清楚楚、正正规规的,要是冒出点方言的味儿,那可就破坏了作品整体的艺术美感啦。特别是在朗诵比赛的时候,评委老师一听你普通话不标准,那肯定得扣分,这可是很重要的一条评分标准。

(六)、要不要加动作——肢体表达配合度不同

朗读对动作没啥强制要求,很多时候,大家就坐在那儿,手里拿着稿子,安安静静地把字念出来就行,像开会的时候宣读文件,稳稳当当的,不用搞啥大动作。

朗诵可就离不开动作啦,得设计一套专门的舞台动作,往台上一站,得身姿挺拔,有精气神儿;手势得跟着诗句的节奏动起来,该指天的时候指天,该握拳的时候握拳;脸上的表情也得随着内容一会儿高兴,一会儿难过,一会儿激昂。就比如说朗诵激昂的诗句时,往前跨一大步,再配上有力的手势,感染力“唰”的一下就上去了,这就是朗诵需要的肢体表达。

(七)、对学习有啥帮助——教育功能侧重不同

朗读在学习上的用处可大了,主要是帮着传授知识。就拿语文课来说,老师让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就能分析文章的结构,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把里面的信息都吃透。

朗诵呢,更多的是培养审美和情感。通过那种艺术化的声音表现,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里藏着的美,体会到不一样的意境,就好像给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慢慢懂得欣赏文学的魅力,这就是朗诵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通过以上述说,你是不是把朗读和朗诵分得清清楚楚啦?以后不管是听别人读,还是自己想试试,都能找准方向,把文字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朗诵稿附带朗读技巧,朗诵技巧语调范例(3)

二、朗诵初学者入门指南

朗诵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只要找对方法,咱普通人也能学得有模有样。刚入门的时候,下面这些方法能帮你少走弯路,快速进步。

(一)、跟着高手学,起步不迷茫

想学好朗诵,模仿是关键的第一步。咱得找那些靠谱的朗诵作品来学,像名家朗诵的经典,或者专业平台推出的优质朗诵视频、音频。学的时候,重点留意三点:一是读音得准,别念错字;二是语调要有起伏,别干巴巴的;三是感情要饱满,别像念课文。

具体咋模仿呢?先把作品分成小段,一句一句跟着读,把音发准了。慢慢再跟上人家的语气和节奏,就跟唱歌学曲调似的。还有个小窍门,对着镜子练,看看自己脸上的表情、肢体的动作,是不是和朗诵的内容搭调,不协调就赶紧调整。

(二)、吃透作品,情感拿捏准

朗诵可不只是把字念出来,得读懂作品背后的东西。每篇要朗诵的文章、诗词,都有它的创作故事,是啥时候写的、为啥写,得弄清楚。还要把作品的结构捋明白,哪儿是开头、高潮、结尾。知道了这些,才能定好朗诵时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的、悲伤的,还是欢快的,而且在朗诵过程中,感情的变化也得跟着作品走,这样才能打动人。

(三)、打磨技巧,朗诵更出彩

(1)语调有讲究

语调就像唱歌的调调,能让朗诵活起来。一方面,有些字词在语法上就该重读,像句子里的谓语、状语,读重些意思就清楚了;另一方面,为了突出重点、表达逻辑,有些词得特别强调,这就是逻辑重音。用好这两种重音,朗诵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感觉。

(2)停顿和节奏

标点符号是停顿的好帮手,句号那儿停得久点,分号次之,逗号就稍微停一下,这叫语法停顿。有时候,为了把感情表达足,还得有强调停顿,就是在需要突出情感的地方,故意顿一下。另外,语速也不能一成不变,根据朗诵的内容,该快就快,像描述紧张场景;该慢就慢,比如抒情的时候。

(3)发音和气息要稳住

发音准不准,气息够不够,直接影响朗诵质量。平时多练练绕口令,让舌头更灵活;朗诵诗歌的时候,注意换气,用丹田呼吸,别光用嗓子喊,气足了声音才好听。还有些容易混淆的发音,像“an”和“ang”、“zhi”和“zi”,得专门练练,把它们区分清楚。

(四)、多练多演,进步看得见

(1)录下来找差距

每次练习的时候,拿手机或者录音设备把自己朗诵的过程录下来。完了之后,和那些经典范例对比着听,听一听哪儿的语调不对、哪儿感情不到位、哪儿停顿有问题,发现了就赶紧改,下次录再看有没有进步。

(2)登台实战积累经验

别光自己闷头练,得找机会登台表演。加入学校、社区的朗诵社团,或者线上的朗诵爱好者群,跟着大伙一起活动,有演出、比赛就参加。一回生二回熟,登台次数多了,经验就有了,朗诵水平自然就蹭蹭往上涨。

总之,朗诵入门不难,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坚持练,多听、多学、多实践,慢慢就能找到感觉,用声音演绎出动人的篇章。

朗诵稿附带朗读技巧,朗诵技巧语调范例(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