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只硕大华贵的火凤凰,那么青岛可以被看成一只喜鹊,而它下辖的李沧区则是一只小雀鸟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只小小雀鸟,竟然托起了一座大山。
这便是“青岛国际院士港”。
上篇
李沧区,过去除了青岛人民,基本无人知晓。可是这些日子里,随着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试种成功,“李沧”这个有点像人名的行政小区,一下子万众瞩目。
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就坐落在李沧区的国际院士港,88岁的袁老每年有3个月时间在那里上班。今年阴历七月初九(8月30日),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米寿生日,就是在院士港里度过的。
袁隆平院士与海水稻
我到那里的时候,是在国庆长假的中腰,不巧,袁老赴三亚种植研究所去了。但我幸运地看到了他的海水稻,以及其他各个品种的水稻试验田,一共12块,有近千种“材料”分别像绣花一样,被细细密密地“绣”在长方形的池子里。“材料”是专有名词,在水稻作物种植领域,已通过国家有关权威方审定的、拿到了证书的植株叫“品种”,尚未走到这一步、还未拿到证书的叫“材料”。
金秋10月,青岛却刚刚经历了一场从未如此早临的大风雨和大降温,然而“袁稻”们依然如绿色的兵阵一样,精精神神地伫立在试验田里,昂首蓝天,深扎大地,顶着一穗穗鼓鼓胀胀的稻粒,仿若呈示出袁隆平团队的顽韧与刚毅。
我的心怀立即如头顶上的万里天空,敞开了无垠的欢欣鼓舞。
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的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海水稻长势良好。
那些不同品种的水稻们,有的如慈祥老者,浑身是成熟的焦黄色,半人高的稻秆上顶着一束束半尺多长的稻穗;有的正值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年,墨绿色,到我肩膀高的稻秆甚至有小树杈粗,稻穗黄绿兼修,正在晚秋中做着最后一搏;还有一种像芦苇一样高的品种最惊人,青绿色,需仰头,垫脚,伸直手臂才能触到它们的翠穗,据说这叫“巨人稻”,要长到两米多高才肯掉头将全副精神转移到长长的稻穗上去,像极了雄心勃勃冲刺世界头奖的青葱少年。
这些水稻是今年4月到6月间依次播下种的,每个月,袁隆平院士都会来探视它们。朴素、低调的袁老总是像沉默的老农一样,来了就套上皮裤雨靴,一阵风赶到田里,试试水温,捏捏泥土,满意了就点点头,不满意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块地你们用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