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贾宝玉有着对于国贼禄蠹的天然鄙视,认为他们是沽名钓誉之辈,即使他再亲近宝钗、湘云,面对她们热衷仕途经济,也是毫不犹豫地讽刺;同时他对于封建礼教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驳斥,他认为“文臣死谏,武将死战”这种所谓名节也是他们的故弄玄虚,这种超前的思想真体现了红楼里可贵的启蒙价值,而宝玉的行为怪诞,性格乖张,也溢于言表,他不怕别人的非议和诽谤。
这是作者对于魏晋风骨的一种致敬,如果曹雪芹真是红楼一书的作者,那么他的字梦阮,可以理解为他对名士阮籍的仰慕,在他的笔下,那种超凡之思也会涌动出来,贾宝玉就是他的精神寄托,贾宝玉在书中的所作所为,正是曹雪芹理想中得。
贾宝玉在贾府鼎盛时期他纵情于诗词歌赋,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所谓的“富贵不知乐业”,宁荣二公之灵希望他迷途知返,宝玉没有完成好家族富贵的传承,而八十回后贾府大厦倾倒之时,贾宝玉将会十分落魄,按照脂批所示,贾宝玉甚至沦落成乞丐,“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这就是宝玉于贾府败落后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严寒的冬天,他只能通过粗劣的饭菜充饥,都没有像样的御寒之物,只能用破烂之毡,富察明义的题诗更是写出了“王孙瘦骨嶙峋”,这说明宝玉的境遇非常之惨,饿得皮包骨头,瘦弱得可见骨骼,这跟前八十回宝玉的锦衣玉食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袭人所说的总无可吃之物,从后文看来,更是一种讽刺!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所以第二首《西江月》里写的“贫穷难耐凄凉”,正是原稿八十回后里宝玉落魄之状,就连作者也发出了感慨,在条件优渥的时候,贾宝玉没有珍惜时光,积极上进,所以落得个辜负年华,对于家族振兴没有帮助,朝廷更是不需要这样的“庸才”。
宝玉是个理想主义者,从他的一系列行为就可以看出来,从他一直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可以看出来。但现实又非常残酷,他再不情不愿,最后跟他结为连理的还是薛宝钗,金玉缘成而木石盟毁,理想和现实的交织之下,宝玉分裂了,在那样的大环境之下,宝玉出身富贵,没有把豪门的富贵延续下去,他就是无能和不肖的,他对抗正统,其结局太过悲戚,又何尝不是透露着作者的无奈和惋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