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现在年纪多大,在上海,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小皮匠”。
他们摆的鞋匠摊,曾经是上海每个弄堂口的标配。不仅解决了居民日常修补的需要,还像是一个露天会客厅、弄堂里爷叔们的心灵花园。
修鞋摊曾经是上海弄堂口的标配。创作于1958年、讲述旧上海石库门生活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里就有“小皮匠”这个角色。
上海作家马尚龙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石库门弄堂口最经典的摊头搭配,是剃头摊和皮匠摊,皮匠摊就是修鞋摊。”
弄堂里的阿姨妈妈看到那些刚开始摆摊时,年纪轻轻的小皮匠,往往都会慈悲心突发,心疼得不得了:“哦呦,残辜啊,噶小的小孩出来做生活啊!”
她们把“小皮匠”当自己的小孩,天热烧绿豆汤、赤豆汤,冰箱里冰好,总是盛一碗送到弄堂口给他。
如今,在城市的胡同口或巷子里,或许还能看到修鞋匠的身影,但大多数老修鞋匠已随着历史长河远去。
二、补碗匠旧上海有数以百计的补碗匠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他们挑着一副两只小木箱的担子,一头木箱上放张马扎凳,另一头木箱上放几只盛水盛油的毛竹罐,木箱下面是放工具的小抽屉。补碗匠们边走边喊:“补——碗嗬,补碗!”,便会有人家拿出破碗来喊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