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左一)在现场和同事研究设备改造
“再给我们五分钟的时间,等确认完毕一定准时启动。”透过硕大的机器,循声望去,只见大容量注射剂4号车间设备工程师杨益呈弯腰90度的姿势注视着机器,一滴滴如黄豆般大小的汗珠不停从他的额头滚落,他全神贯注地检查设备上的每一颗螺丝,和同事一起对设备进行最后的确认。
随着机器一声轰鸣,电机驱动着传送带开始飞速运转,“成功了,我们的项目改造成功了!”杨益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安全着陆”了,同事们也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像这样的画面,在他的17年工作生涯中,数不胜数……
生产设备的“主治医生”
身穿一件白大褂工作服,手上拿着一本设备使用手册,像极了医院的“主治医生”。而杨益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机器进行“问诊”。
在一次车间日常巡视中,善于观察的杨益发现生产线在进行更换产品生产时,机器也需要更换对应的配件来匹配新一轮生产任务。
原先的更换方法是通过人工作业将与瓶口接触部分的夹子进行拆除,然后再更换新的生产规格件,这样的操作除了耗费时间、降低生产效率之外,在更换过程中稍不留神,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杨益很快便投入到项目改造研究中去,由于这个问题先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注意过,所以能够借鉴的数据资料以及成功案例屈指可数,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的研究难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的脑海有了初步的构想,但这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要想获得成功,还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为了在交上一份满分答卷的同时,又不耽误车间的生产,他只能在一天的生产全部结束后带领团队进行实验。数据改了又改、图纸画了又画,无数个日夜的奋斗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惊喜地发现,只要改变机器内部卡口的结构,就能彻底解决这个疑难杂症。
最终,经过“主治医生”杨益的改造,原来由三个人耗时3小时的工程,现在只需要一个人花费半小时就可以完成。
同事眼中的“学习标兵”
“杨哥,我这边有个设备的故障原因不太懂,你能不能帮我看一下……”
“杨哥,我PLC编程遇到一点问题,你能不能教我一下……”
每次收到来自同事们的求助时,他都很乐意地去帮助他们解决,每一个问题他都会举一反三地跟同事们耐心讲解。有的时候,一些冷门、偏僻的疑难问题也把他给难住了。为了帮大家吃透这些“技术难题”,他自发购买了很多关于设备工程、PLC编程方面的书籍,只要一有时间,便召集大家一起学习,开展头脑风暴,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每一次对车间设备进行巡查、保养、点检时,杨益都会随身携带一本《设备维修手册》和一个跟了他很久的工具箱。这个不同寻常的工具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杨益对眼前的这个工具箱很是爱护,打开工具箱,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扳手、螺丝刀、电压表等工具,每天收工后,他都会把工具箱擦拭得干干净净。“每次设备维修完毕后,大家一定要把工具放到原来的位置,清点好自己的工具,最后一定要仔细检查好设备上的每一颗螺丝。”
他在设备管理岗位上摸爬滚打十余年积累的工作经验,逐渐变成了车间每位设备工程师标准化工作流程。
从最初的集团“技术标兵”到现在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从“金牌工人”到“泰州工匠”,每一束光环的背后都凝聚了杨益在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辛勤汗水。
“工作十七年了,我依然对设备维修充满着热情。未来,我只想拧好每一颗螺丝,维护好每一台设备……”这就是杨益在一个普通岗位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