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 是利用正电子核素(如 11C、13N、15O、18F 等)标记葡萄糖等药物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呈现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代谢功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示踪剂为 18FDG(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PET-CT 是肿瘤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优于CT、MRI等影像检查。但因为检查价格昂贵(一次约8000元左右),并且大部分医保不予报销,限制了它的普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有什么特点。
A.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 4~6 h 开始禁食、禁饮含糖饮料和禁静脉滴注葡萄糖液。
2.检查前 24 h 内避免剧烈运动,在注射显影剂前 10 min 内不要过度说话或吞咽,尤其是头颈肿瘤的患者,因为喉部肌肉的摄取可能会干扰原发肿瘤的评估。
3.在扫描前,需要排空膀胱,这样可以减少对膀胱的辐射剂量,以及骨盆内潜在的伪影,以免干扰检测效果。
B.检查后体内辐射残留多久?
PET-CT 示踪剂的半衰期仅有 2 h,检查后 2 h 体内一半示踪剂已被代谢掉,以后每 2 h 辐射量都会减半,检查后多喝水促进代谢,正常人大概 1 天左右就能代谢出去。
C.检查结果怎么看?
主要看病变处的 SUV 值。SUV(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叫做「标准摄取值」,是反映病灶代谢活跃的程度的最主要指标。通常将 SUV 值划分<5 为「低强度」,5~10 为「中度」,10~15 为「强烈」,>15 为「非常强烈」。
一般来说,SUV 数值越高,说明这块组织的代谢越活跃,病灶的恶性程度越高,但最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 中的最高值不一定就是原发灶。
PET-CT 检查对肺癌、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侵袭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还能显示全身范围内的病变(是否有转移)。但是它并不是 100% 有效的,对某些部位的肿瘤的诊断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例如脑部肿瘤、空腔脏器肿瘤。
1.假阴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2.微小病灶未达到系统分辨率。
3.肿瘤坏死。
4.新近已行化疗或放疗、新近大剂量的类固醇治疗、高血糖症或高胰岛素血症。
一些特殊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对 18F-FDG 的摄取低或不摄取,最常见于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支气管肺泡癌、乳腺小叶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成骨性或硬化性骨转移、骨肉癌、胶质瘤、霍奇金病、惰性淋巴瘤等,分化好的、低级别的、生长缓慢的、含大量粘蛋白成分类型的肿瘤往往容易漏诊。
当 PET-CT 检查呈现阴性,仍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时,建议行病理活检。